馬丁·澤爾
馬丁·澤爾 (1954年9月20日—),德國哲學家、高校教授,出生於萊茵河畔路德維希港。自從2004年起他在法蘭克福大學執教。澤爾被歸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成員[1] 。自1998年起,因為在雜誌上發表文章而知名。他提出了「顯現美學」。
生平
澤爾在馬堡和康斯坦茨學習了日耳曼語言文學、哲學和歷史。1984年在阿爾布雷希特·威爾曼(Albrecht Wellmer)指導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在康斯坦茨完成教授資格論文。他作為哲學教授,他依次執教於漢堡大學(1992-1995),吉森大學(1995-2004),2004年至今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教授。澤爾自2007年起是法蘭克福大學的「首席研究員」,亦即「標準秩序締造」精英集團的核心成員。他與安格拉·克卜勒(Angela Keppler,新聞傳播學教授)結婚並有一子。
學術
澤爾延續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在理論哲學的語境中探討美學問題。他的著述大多是關於美學。他的代表作是2000年出版的《顯現美學》,主張「美學應以『顯現』概念為起點」,這是涵蓋所有審美經驗以及藝術現象的「最大 公 分母」。動名詞形式的「顯現」不同於名詞形式的「顯象」,後者是靜態的,而前者是動態的,它的提出旨在強調審美的時效性,它是感知主體在「此時與此地」感到到的「諸顯象的遊戲」,這種遊戲具有「瞬時性」和「同時性」。
澤爾的美學致力於溝通美學與倫理學,探討審美現象的倫理學意義。認為審美活動本質上是朝向好的生活的一種方式。體現在著作《倫理學與美學研究》中。他還繼承康德式的德國美學傳統,關注自然問題,著有《自然美學》。另外,他的美學研究不局限於理論哲學框架下的經典問題研究,秉承法蘭克福學派傳統,如阿多諾的文化批評,對現代審美現象展開研究,所不同的是,他的研究思路傾向於歡迎而不是否定,他對於電影抱有很大研究熱情,著有《電影藝術》一書;同時他還研究「體育美學」;他的著作中大量引用前衛藝術,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的案例,顯示了他不僅對理論哲學積澱深厚,而且對當代藝術動態視野豐富。他的美學顯示了巨大的包容性,樂觀態度,和前瞻性。澤爾在倫理學和理論哲學方面有深入研究。這種研究格局進一步暗示了美學作為哲學研究的一個維度,更重要的,作為它的一個邏輯環節,一個橋梁,一個交通節點的地位。他還在阿多諾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彰顯了此前學界重視不足的阿多諾的哲學地位。可見其《阿多諾的沉思哲學》。
澤爾的著述,視野廣博,學養深厚,但引用少近乎無,行文頗富原創性,語言駕馭能力極強,有敏銳的辨析能力,經常在高度相似的概念之間析出差異(例如:Schein, Erscheinen, Erscheinung),有時體現語言遊戲的高難度動作,也利用德語的靈活性發明術語。在拘泥於引用、綜述的規範化、科學化現代學術語境中,澤爾的學術保留了哲學作為沉思的特點。他甚至寫出了《理論》這樣一種格言體著作,「Theorien sind Anschauungen」(理論就是直觀)「Wahrer als wahr kann auch das Wahrste nicht sein」(最真也不會比真更真)。
著作
- Die Kunst der Entzweiung. Zum Begriff der ästhetischen Rationalität.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1985.
- Eine Ästhetik der Natur.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1991.
- Versuch über die Form des Glücks. Studien zur Ethik.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1995.
- Ethisch-ästhetische Studien.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1996.
- Ästhetik des Erscheinens. Hanser, München 2000, ISBN 3-446-19941-1.[2]
- Vom Handwerk der Philosophie. 44 Kolumnen. München 2001.[3]
- Sich bestimmen lassen. Studien zur theoretischen und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2002.[4]
- Adornos Philosophie der Kontemplation.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2004.
- Paradoxien der Erfüllung. Frankfurt am Main 2006, ISBN 3-596-17230-6.
- Die Macht des Erscheinens. Frankfurt am Main 2007, ISBN 978-3-518-29467-3.
- Theorien. S. Fischer, Frankfurt am Main 2009, ISBN 978-3-10-071010-9.
- 111 Tugenden, 111 Laster. Eine philosophische Revue. S. Fischer, Frankfurt am Main 2011, ISBN 978-3-10-071011-6.
- Die Künste des Kinos. S. Fischer, Frankfurt am Main 2013, ISBN 978-3-10-071012-3.
連結
- 馬丁·澤爾(德國國家圖書館目錄相關文獻)
- Homepage Martin Seels bei der Universität Frankfur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rtin Seel im Autorenverzeichnis der ZE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ublikationslis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rtin Seel: Wege einer Philosophie des Glüc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注釋
- ^ Joel Anderson: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7-03-18.
- ^ Rezensionen: Gerhard Gamm In: Die Zeit. 19. Oktober 2000; Michael Grossheim In: Die Welt. 2. Dezember 2000.
- ^ Rezensionen: Günter Figal In: FAZ. 12. August 2002; Wolfgang Schneider In: Die Welt. 22. Dezember 2001.
- ^ Rezension: Marcus Willaschek In Frankfurter Rundschau. 19. Oktobe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