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欽
馬全欽(1901年—1981年),字廷斌,回族,甘肅省積石山縣四堡子鄉人,馬家軍成員[1]。
生平
幼時其父秀才趙尕郎在家教授四書五經。年稍長,在時任時任涼州鎮守使的堂兄馬廷勷介紹下於軍中任職。
中華民國時期
直系軍閥曹錕任民國總統時,吳佩孚駐洛陽,馬廷勷為拉攏絡直系,派馬全欽以西軍指揮名義給吳佩孚祝壽。吳佩孚於是將馬全欽引見給曹錕,曹錕遂任命馬全欽為總統府侍從武官。曹錕倒臺後,馬全欽返回涼州,仍在西軍任職。
民國15年(1926年),馮玉祥率國民軍部進入西北,劉鬱芬主政甘肅,將西軍改編為國民軍第二十七師,馬廷勷任師長,馬國良任副師長,馬全欽任團長,駐防臨夏。時馬全欽團有六個營,其中三個騎兵營,駐大河家、大溝、黃泥灣等地;步兵三個營,分駐寧定、四家咀、尕營盤等處。
1927年春,馬全欽升任旅長,馮玉祥出潼關與奉軍作戰,馬廷勷派馬全欽率騎兵一旅前往增援。國民軍進駐蘭州後,原來割據地方勢力,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馬家軍內部鬥爭日漸激化。因爭奪旅長一職,馬全欽結怨於馬廷賢(馬安良之子)。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馬仲英起事,馬廷賢首起響應。當時馬步芳也由青海化隆率部至積石山癿藏鎮藏約馬全欽起事,共同反對國民軍。但是,馬全欽因恨馬廷賢,便改擁國民軍,並派部屬孔海山去癿藏勸阻馬步芳。馬步芳接受馬全欽的勸阻返回化隆。
馬全欽為討好河州鎮守使趙席聘,自告奮勇請命撲滅馬仲英部,經趙同意率部前往追剿。行至寧河買家集附近與馬仲英部相遇,因部隊嘩變而敗仗,馬全欽只帶少數親信還赴河州,被趙席聘拒之城外。此時,馬全欽因擔心大河家的西軍軍火被馬仲英掠去,便返回大河家,派人銷毀四堡子兵器庫後經享堂赴永登,被劉鬱芬派人接到蘭州軟禁七、八個月。馬步芳未捲入這場鬥爭而保存實力,開始對馬全欽百般信賴。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蔣介石委任孫殿英為西北屯墾督辦,以牽制甘、寧、青的三馬勢力。三馬聯合反孫。寧夏馬鴻逵為擴充實力,請馬全欽出任所部騎兵第二旅旅長。馬全欽自行在臨夏整編後,率部開往寧夏,並與隨後到達的馬步芳軍聯合作戰,擊敗孫殿英。三馬在甘、寧、青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馬全欽因不得重用,辭職回到大河家興辦教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創辦私立魁峰小學,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創辦私立魁峰中學。在興辦魁峰學校的同時,馬全欽還開辦梅坡、劉集、吹麻灘3所六年制完小,在大河家、韓陝家、高趙家、王家嶺、肖紅坪、麻歐窪、龍泉、陽窪等村開辦8所四年制初小。
1948年,馬全欽任國民黨中央立法委員。
1949年解放軍解放臨夏,23日拂曉,馬全欽攜家眷逃往青海官亭,在當地與胞弟馬介欽商量,決定向王震投誠,並收繳從臨夏逃到官亭的馬步芳部黑次郎(馬如林)團的槍械、軍火、戰馬等軍用物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8月魁峰學校由臨夏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四堡子學校,1980年,改設為保安族中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馬全欽被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高級參謀,1952年調任西北行政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後任全國回民文化協會委員。
1964年,調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參事室參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馬全欽被遣送到大河家,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名譽,並被推選為甘肅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