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韋納·赫佐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韋納·赫佐格
Werner Herzog
赫佐格在2009年威尼斯影展
出生Werner Herzog Stipetić
(1942-09-05) 1942年9月5日82歲)
 德國慕尼黑
居住地 美國加州洛杉磯
職業導演、製片、編劇、演員、解說員
活躍時期1962年至今
配偶
  • Martje Grohmann
    1967年結婚—1985年結束)
  • Christine Maria Ebenberger
    1987年結婚—1997年結束)
  • 莉娜·赫佐格英語Lena Herzog1999年結婚)
兒女3
網站www.wernerherzog.com

韋納·赫佐格(德語:Werner Herzog[1],(德語:[ˈvɛɐ̯nɐ ˈhɛɐ̯tsoːk];1942年9月5日),舊姓斯蒂佩蒂奇克羅埃西亞語Stipetić),是一位著名德國導演演員編劇家

他與德語導演寧那·華納·法斯賓德瑪加蕾特·馮·特羅塔沃克·施隆多夫漢斯·於爾根·西貝爾貝格英語Hans-Jürgen Syberberg文·溫德斯等人被認為是德國新浪潮的重要成員之一。韋納·赫佐格生涯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與《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生平

早年

韋納·赫佐格在1942年出生在慕尼黑,父母為迪特里希·赫佐格及伊麗莎白·斯蒂佩蒂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韋納·赫佐格全家附近的房子在轟炸中遭到摧毀,於是他們的全家搬到偏遠的巴伐利亞[2]。當韋納·赫佐格12歲的時候,他和家人搬回慕尼黑。韋納·赫佐格捨棄克羅埃西亞母親的姓,改為德語姓「赫佐格」 ,意為「公爵」。

在同一年,韋納·赫佐格曾經拒絕在同學面前唱歌。他直到18歲之前都不聽音樂、唱歌,也不學習樂器。在他14歲的時候,韋納·赫佐格從百科全書有關電影製作的說明獲得靈感,他說這讓他得到「讓自己開始成為電影製片人的一切事物」,而他也從慕尼黑電影學院偷了一部35毫米攝影機[3] 。他在評論自己的作品《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時指出,「我不認為這是盜竊,這只是一種必需品,我自然有獲得攝影機的權利,一個工作的工具」。韋納·赫佐格後來在進入慕尼黑大學就讀,儘管他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的獎學金。韋納·赫佐格在1960年代初於某間鋼鐵廠獲得夜班的焊接工作,藉此幫他賺取拍攝首部電影的基金

導演生涯

他除了與德國及美國影星合作之外,韋納·赫佐格在攝影時經常以主角的角度來敘述劇情。韋納·赫佐格在1968年完成首部劇情片《生命的訊息》(Lebenszeichen)[4],入圍柏林影展金熊獎,並因此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銀熊獎的肯定。1972年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是韋納·赫佐格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由著名德國演員克勞斯·金斯基主演。該片描述一位西班牙軍人洛普·德·阿基爾帶領一群西班牙征服者延著南美洲奧里諾科河試圖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城的故事,這部電影被影評家廣泛視為是一部不朽傑作,也入圍凱隡獎最佳外語片獎。

《賈斯伯荷西之謎》(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完成於1975年,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終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他然後在1979年執導《諾斯費拉圖:夜晚的幽靈》(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再度入圍柏林影展金熊獎。他在同一年的電影《浮石記》(Woyzeck)由克勞斯·金斯基及伊娃·馬茨主演,伊娃·馬茨也因此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配角獎。

1982年的電影作品《陸上行舟》(Fitzcarraldo)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1983年的電影《綠蟻安睡的大地》(Where the Green Ants Dream)敘述澳洲原住民白種人掠奪土地的威脅下仍然堅持信仰的故事,也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1987年的《奴隸海岸》(Cobra Verde)則是韋納·赫佐格最後一次與克勞斯·金斯基合作。他也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盧奇·基斯蒂佩蒂奇(Lucki Stipetić)在1987年以本片贏得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製作獎[5]

韋納·赫佐格在1991年以電影《泣石》(Scream of Stone)入圍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並榮獲金奧薩拉獎(Golden Osella),特別表彰其技術與主題。他在1997年執導的紀錄片電影《小小迪特想要飛》(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則是描述一位德國飛行員的故事。韋納·赫佐格在1999年完成紀錄片《我的野蠻好友》(My Best Fiend),描述他與克勞斯·金斯基過去工作的點滴。

他在2002年於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克拉科夫電影節贏得了龍中之龍榮譽獎。韋納·赫佐格在第49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獲得2006年電影導演協會獎[6] 。他的四部電影則在舊金山國際電影節上放映,包括 1990年的《太陽牧者》(Wodaabe-Herdsmen of the Sun)、1993年的《深處的鐘聲》(Bells from the Deep)與《黑暗的教訓》(Lessons of Darkness)與2006年的作品《野性的蔚藍彼方》(The Wild Blue Yonder )。他也在2007年4月出席美國伊利諾伊州舉行的艾伯特影展(Ebertfest),並贏得了金拇指獎,一位年輕的電影製片人則贈送他一部鐘琴。他在2005年執導的電影《灰熊人》也在2005年日舞影展贏得阿爾弗雷德斯隆獎。《世界盡頭的奇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則於2008年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當中獲得最佳紀錄片獎並入圍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獎。

韋納·赫佐格在2009年成為在近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有兩部電影進入同一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的製片人。當年他的《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Port of Call New Orleans)進入電影節的正式競賽項目,而另一部電影《My Son,My Son,What Have Ye Done?》則再最後一刻才進入正式競賽,因此被稱為「驚喜電影」[7]。韋納·赫佐格還幫美籍伊朗裔導演拉敏·巴赫拉尼(Ramin Bahrani)執導的短片《塑膠袋》配音,這是威尼斯影展短片單元(Corto Cortissimo)開幕夜的作品[8]

韋納·赫佐格在第60屆柏林國際影展擔任正式競賽項目的評審團主席[9][10][11]

韋納·赫佐格最近剛完成記錄片《Cave of Forgotten Dreams》,描述他進入法國肖韋岩洞(Chauvet Cave)的旅程。雖然各界普遍對於他企圖將這種形式的電影以3D來呈現持懷疑的態度[12],但是韋納·赫佐格仍計畫在2010年多倫多國際影展上以三維形式播放這部電影。

他在2010年還完成了另一部紀錄片《Happy People: A Year in the Taiga》,與俄羅斯製片人德米特里·瓦休科夫共同執導,電影描繪了生活在西伯利亞北方針葉林中的原住民部落生活。這部影片也將在2010年特柳賴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上首映。

私生活

韋納·赫佐格有過三段婚姻,並育有三個孩子。他在1967年與Martje Grohmann結婚[13],然後她在1973年替他生下一個兒子-魯道夫·阿莫斯·艾哈邁德[14](後來他成為電影製片人與導演,也寫過幾本非小說類的籍)。他的女兒漢納·馬茨(現在是一位攝影師藝術家)在1980年出生,母親是伊娃·馬茨英語Eva Mattes。韋納·赫佐格在1985年與Grohmann離婚,然後在1987年,他與Christine Maria Ebenberger結婚。他們的兒子西蒙·赫佐格於1989年出生,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韋納·赫佐格和Ebenberger在1997年離婚。韋納·赫佐格在1995年移居美國,1999年與攝影師莉娜·皮賽斯基(Lena Pisetski,現在改名為莉娜·赫佐格)結婚。他們目前居住在洛杉磯

演員瓦昆·菲尼克斯在2006年1月於日落大道的馬路上因故翻車[15]。住在附近的韋納·赫佐格幫他從車裡掙脫出來。幾天後,當他正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馬克·克莫德英語Mark Kermode的訪問時,一位不明人士在拍攝過程中以空氣步槍射擊韋納·赫佐格。韋納·赫佐格繼續接受採訪,且在鏡頭前面展露他的傷口,並評論道,「這不是一顆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子彈[16]。在克莫德接下來的採訪中,韋納·赫佐格表示自己的信仰,他認為宇宙是一個沒有神明存在隨機的地方。克莫德問道如果事實的確是如此,「怎麼能創造出像韋納·赫佐格的電影一樣美麗的事物?對我來說,證明你說的是不是真的是你與你的作品。」韋納·赫佐格對此回應說:「嗯,這是我的風格。」[17]

他也是Filmaka數位工作室的評審團成員,這是一個針對尚未被發掘的電影製片人展示他們的作品予電影專業人士的平台[18]

作品年表

長片

短片

紀錄片

其他相關

參考資料

  1. ^ Holfelder, Moritz. Werner Herzog. Die Biografie.. Munich, Germany: Langen Müller. 2012: 8. ISBN 978-3-7844-3303-5. 
  2. ^ Werner Herzog on the Story Behind 'Rescue Dawn'. Fresh Air. 1998-10-27 [200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3. ^ Bissell, Tom. "The Secret Mainstream: Contemplating the mirages of Werner Herzog". Harper's Magazine. December 2006.
  4. ^ Berlinale 1968: Prize Winners. berlinale.de. [201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0). 
  5. ^ 存档副本 (PDF). [2011-05-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5). 
  6. ^ Film Society Directing Award. sffs.org. [2009-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7). 
  7. ^ Filmmaker Herzog is up against himself in Venice | Entertainment | Film. Reuters. 2009-09-05 [200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8). 
  8. ^ 66th Venice Film Festival Corto Cortissim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9. ^ Werner Herzog to be President of the Jury of the 60th Berlinale. berlinale.de.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5). 
  10. ^ Werner Herzog to head Berlin film festival jury. thelocal.de.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0). 
  11. ^ Werner Herzog is to head the Berlin Film Festival jury. bbc news. 2009-11-20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3). 
  12. ^ Werner Herzog Interview PLANET. [201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13. ^ Martje Grohmann - IMDb. [201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1). 
  14. ^ Rudolph Herzog - IMDb. [201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7). 
  15. ^ Phoenix rises thanks to Herzog. London: Guardian. 3 February 2006 [28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6. ^ Martin, Tim. People. London: Times Online. 3 February 2006 [28 September 2009]. [失效連結]
  17. ^ Kermode, Mark. Another encounter with Werner Herzog. 20 April 2009 [30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4). 
  18. ^ Filmaka Jury Member Werner Herzo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ilmaka.com.

參考文獻

  • Of Walking In Ice (Free Association, New York, 2007, ISBN 978-0-9796121-0-7)
  • Fitzcarraldo: The Original Story (Fjord Pr, January 1983, ISBN 978-0-940242-04-3)
  • "Conquest of the Useless" Herzog's diaries of the making of "Fitzcarraldo"
  • Paul Cronin. Herzog on Herzog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td., 2002, ISBN 0-571-20708-1) ref>Herzog on Herzog. Thestickingplace.com. [200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3). </ref>
  • Lena Herzog. Pilgrims: Becoming the Path Itself (Periplus Publishing London Ltd., ISBN 1-902699-43-2)
  • Cobra Verde (Jade-Flammarion 2001, ISBN 2-08-203009-1)
  • Wo Die Grünen Ameisen Träumen (Hanser 1984, ISBN 3-446-14106-5)
  • Nosferatu (Ulbulibri, 1984)
  • Fitzcarraldo, Nosferatu, Stroszek (Mazarine 1982)
  • Screenplays: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Against All & 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 (translated by Alan Greenberg & Martje Herzog; Tanam, New York, ISBN 0-934378-03-7)
  • Drebücher III: Stroszek, Nosferatu (Hanser 1979)
  • Drebücher II: Aguirre, der Zorn Gottes, Jeder Fü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Land des Schwiegens Und der Dunkelheit (Hanser 1977)
  • Drebücher I: Lebenszeichen, Auch Zwerge Haben Klein Angefangen, Fata Morgana (Hanser 1977)
  • Alan Greenberg & Herbert Achternbusch. Heart of Glass 197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