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靖邊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靖邊軍,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吉林的邊防軍。

簡介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前後,俄國派軍隊侵入蠶食中國琿春黑頂子地方,並建立哨所。同時,俄國還侵占了中俄邊界白棱河至瑚布圖山頂段中國側以及圖們江口以北、沿江岸長一百三十多里、寬十餘里到四五十里不等的土地[1]

光緒六年(1880年),吳大澂首次到吉林協助吉林將軍銘安辦理邊務後,「始知琿春黑頂子地方久為俄人侵占」,乃向清廷上奏,請清廷「派員奔赴琿春照會俄官,定期屐勘,按著舊圖所定紅線,將沿海地段劃清界地,於明年二月,限令俄官撤去卡倫,從前侵占琿春地方一律交還」。但經與俄國多次交涉,吳大澂深知與俄國開展邊界談判「非口舌可與抵擋,如我有求和之議,彼必有挑戰之心,不但不能和,並恐速之使戰。譬如無賴之徒百般訛索,愈遷就則愈驕橫」,「我不求和,庶有可和之機」。吳大澂認為,「俄人習水戰,當於陸路困之;俄人利火攻,當以騎兵避之;俄人輕我兵單,當以民力濟之」[1]

光緒六年(1880年)起,吳大澂開始改變中國東北沒有近代邊防軍、有邊無防的狀況。光緒十二年(1886年)再次到吉林任職後,吳大澂繼續執行他以前採取的措施,獲吉林將軍銘安贊同。為此,兩人採取了下述措施[1]

  • (1)建議清廷將琿春協領衙門升格為琿春副都統衙門,擴大權限,增加武備[1]
  • (2)光緒六年(1880年)兩人聯名上奏,請求在吉林成立邊防軍,隨即獲清廷批准。兩人乃改革八旗兵丁世襲制,轉而實行募兵制,成立馬軍及步兵合計13個營,共5000人,設鞏軍、安軍、綏軍、衛軍、寧靖邊軍。光緒七年(1881年),邊防軍擴為7000人。光緒十年(1884年),裁去鞏軍、綏軍、衛軍、安軍名目,統稱「靖邊軍[1]。為防禦俄國自水上入侵,還創建圖們江、松花江師營[2]
  • (3)吳大澂在吉林兩年多,從國內外為吉林邊防軍至少購置克虜伯大炮20尊、格林炮4尊、恰乞開槍1千支、來福槍4千支、毛瑟槍3千支[1]
  • (4)光緒九年(1883年)在吉林城(今吉林市)設吉林機器局、吉林火藥廠,為新編的靖邊軍供應自製新式火器[1]。1881年7月21日清廷批准成立吉林機器局,1883年10月完工,生產新式彈藥[2]
  • (5)吳大澂在三姓、琿春增設卡倫,修建炮台,開闢道路,以防俄國溯松花江而上,自琿春東邊入侵[1]。經吳大澂奏准,1881年邊防軍在琿春開始修築東、西炮台。1880年底,修築自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600里的大道以及北線、東線大道,建百餘座木橋,並增設很多驛站[2]
  • (6)在琿春設招墾總局,1882年3月15日吳大澂派琿春府知府李金鏞主持招民墾荒事宜。李金鏞在南岡(今延吉市)、五道河(今琿春市馬滴達鄉)設招墾分局,在和龍峪(今龍井市智新鎮)設通商總局,以招徠漢族朝鮮族農民來墾荒[1]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吳大澂率吉林防軍3000人到雲南廣西迎戰[2]

光緒十二年(1886年),吳大澂奉命與俄方勘定邊界,得到了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和寧古塔副都統塔容山的支持,簽署了《中俄琿春東界約》。靖邊軍成為吳大澂談判的後盾[1]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俄國趁庚子事變出兵占領中國東北多地及琿春,靖邊軍反擊,對俄國侵略軍造成打擊[1]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於逢春. 吴大澂恢复中国图们江出海权再探讨. 學問2014(6):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4). 
  2. ^ 2.0 2.1 2.2 2.3 吴大澂. 延邊州地方志.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