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陳汝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汝惠(1917年1月17日—1998年9月4日),筆名白榆,男,江蘇寶山(今上海市寶山區)人,中國作家、教育家,曾任廈門大學教授[1][2],著有《陳汝惠文集》。

生平

他1917年1月17日出生於寶山羅店鎮,家境貧寒,父親在一家布店工作,陳汝惠10歲時父親去世,由祖母、母親和長兄陳伯吹養大。和陳伯吹一樣,陳汝惠15歲從鄉村師範畢業後,成為小學教員。同時,他繼續攻讀高等師範,17歲畢業,進入上海立德中學教語文。[3]

和陳伯吹一樣,陳汝惠給大夏大學教務長魯繼曾寫信、寄作品,被破格錄取。大學期間結識妻子李荷珍(李叔彥之女),畢業後結婚,魯繼曾擔任證婚人。在大學時,他曾在《大夏周報》和《譯報》發表雜文,1938年出版了雜文集《斷章取義集》,作品封面由蔡若虹設計。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發表了大量雜文如《女難》、《死的勝利》、《小雨》、《捕珠手》等,宣傳抗日活動,成為上海孤島時期作家之一。[3]

1937年老家被日軍燒毀,他在上海加入三青團。1947年,國民黨「黨團合併」時曾邀請陳汝惠擔任國民黨市黨部委員,但被陳汝惠拒絕,同時公開登報表示退出三青團。同年創辦上海市立江灣中學,擔任首任校長,並在學校組建中共地下黨支部。其抗日經歷後來被他寫在自傳體長篇小說《風塵》中。他還出版過雜誌《啟示》,但該雜誌在1949年初被國民黨查封。他曾協助吳紹澍起義,因此被毛森追殺。[3]

1946年,他在《正言報》上撰寫了不少家庭教育文章,上海商務印書館將其彙編成暢銷書《父母與子女》。他因此被大夏大學教育系主任張耀翔於1948年破格聘為教育系副教授。1950年經馬敘倫推薦,他隨王亞南廈門,擔任廈門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及校中蘇友好協會總幹事,1955年擔任廈門大學直屬教育學教研組主任。為了替代不適合高等教育的凱洛夫《教育學》,他向王亞南建議自行編寫高等學校教育學教材,得到同意後開始組織編寫《高等學校教育學講義》,1957年成書。[3]

1960年,他在政審中被批為「隱瞞反動歷史」,變成「內部控制使用人員」,遭免去行政職務,調中文系教寫作[3]文化大革命時期,他遭到批鬥,文革結束後平反,繼續在廈大工作[4]。1990年代,他隨兒子陳佐洱定居北京,後移居杭州[5][3]

家庭

哥哥陳伯吹。兒子陳佐洱陳佐沂陳佐湟

參考資料

  1. ^ 蔣風主編. 世界儿童文学事典. 太原: 希望出版社. 1992. 
  2. ^ 徐廼翔主編.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 • 小说卷.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 ^ 3.0 3.1 3.2 3.3 3.4 3.5 陈佐洱:我的父亲陈汝惠. 東方網. 2021-06-21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4. ^ 蘇景昭. 懷念恩師 (陳汝惠). 《文藝報》 2012.
  5. ^ 陈佐洱厦门深情忆父亲:慈父、导师和挚友(图). 中國新聞網. 2008-10-25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