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陸軍第四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陸軍第四鎮清朝末年軍隊現代化改革之後的新軍編制之一,從常備新軍右鎮改變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師的規模。轄第七協和第八協。

陸軍第四鎮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建軍起源為袁世凱所練的武衛右軍之一部,在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全面重整新軍番號時,將該鎮更名為陸軍第四鎮,駐直隸馬廠天津南60公里處)。首任統制段祺瑞辛亥革命之前,統制是吳鳳嶺[1]。第七協統領陳光遠。第八協統領王遇甲。從部隊建軍起源可知,陸軍第四鎮的人事光譜上屬於與袁世凱最親近的一群,也影響了清末民初時期該部隊的使用方式。

武昌起義發生時,代理統制是王遇甲,7協協統陳光遠,8協協統王遇甲兼。該鎮曾被編入第一軍,由蔭昌指揮,南下湖北鎮壓革命黨人。不久,第一軍由馮國璋接手,調王遇甲進總司令當參議,提拔陳光遠為四鎮統制,李厚基為7協協統。

民國初年,由楊善德接任該師師長,改名為陸軍第四師。因鎮壓二次革命所需進駐淞滬。在袁世凱病死後,楊善德依附在第四鎮的舊長官段祺瑞,成為皖系軍閥的運用武力之一。接任楊善德的陳樂山有著相同的政治依附紐帶,因此在楊善德病死後與繼任的任浙江督軍盧永祥維持良好關係。

江浙戰爭中,皖系輸給了直系,導致第4師遭到孫傳芳收編,由陸軍第二師系統的謝鴻勳指揮第四師,陳樂山逃往日本。同年10月雖然直系失敗,使得陳樂山回國重新取得第四師控制權重建部隊。重建後的第四師在民國十四年的反奉戰爭再度敗於孫傳芳部隊,師長陳樂山逃入上海租界,部隊指揮權由夏兆麟接手。

在江浙戰爭以後,因為第4師多度戰敗、遭敵對軍閥收編,使得軍隊主要幹部與士兵大量流失。孫傳芳第二次收編第4師後由謝鴻勳再度接手部隊指揮權,雖然名稱還在,但已經不具備與其它北洋六鎮部隊同等的戰力。

第4師最後一場大型作戰,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的1926年9月在江西省一系列戰役與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交戰(修水戰鬥銅鼓戰鬥高安戰鬥第四次南昌戰役箬溪戰鬥),全師遭到殲滅,謝鴻勳在戰役中負傷後送,最終傷重戰死。以袁世凱清末練兵新軍為基礎的陸軍第4師自此告終。

重建

孫傳芳在江西省遭受挫敗後於1926年12月一度重建陸軍第4師,由同樣是陸軍第二鎮系統培育的彭得銓擔任師長,隸屬於五省聯軍第二方面軍,該師由彭得銓指揮的陸軍第十二混成旅擴編,而該旅的建制基礎為自福建地方部隊改編的浙江陸軍第一混成旅組成,戰力與血統承襲關係均已舊有新軍全然無關。該師跟隨孫傳芳撤往長江以北,最後改稱為安國軍第一軍第四師,先是由郭華宗指揮,後交由上官雲相指揮。此部隊最終投降歸附國民革命軍,為國民革命軍第47師組成之一部分。

注釋

  1. ^ 吳鳳嶺是袁世凱家傭人之子,從小在袁家長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