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巳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7月25日) |
防巳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之名稱為防巳(漢語拼音:si),晉、唐、宋等均以防巳為名。防已(漢語拼音:yi)則為明朝李時珍之本草綱目(1578年)始誤植,至民國復刻之本草綱目進一步錯植為防己(漢語拼音:ji)。[1]
異名
漢防巳《儒門事親》,瓜防巳《本草原始》
基原
為防巳科千金藤屬植物粉防巳的乾燥塊根。通常在秋季採揭,洗淨去皮、曬至半乾狀態再切段、乾燥。
原植物
粉防巳Stephania tetrandra Moore
性味與歸經
苦、辛,寒。歸膀胱、肺、脾經。
功效
祛除風濕,利水消腫。
註釋
參考資料
-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490. ISBN 7-5323-8271-0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外部連結
- 粉防己 Fenfangj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防己 中藥材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防己 Fang J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藥標本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