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長寧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长宁路 西
E Changning Rd. W
中山公園站眺望長寧路(東向)
原名白利南路
命名緣由四川省長寧縣
命名日期1943年
類型城市幹道
道路長度5.638公里(3.503英里)
車速限制50公里每小時
車道數6-8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長寧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兆豐別墅
東端長壽路
西端北翟路
建造
動工1901年

長寧路中國上海市長寧區靜安區的一條東西走向交通幹道,為上海市區三橫三縱主幹道中「北橫」的一部分。道路東起萬航渡路長壽路,西至北新涇哈密路北翟路,全長5638米。長寧路東端起點至江蘇路口一段為長寧區、靜安區的交界。同時,自古北路起至哈密路一段的道路均延著蘇州河堤岸行走。長寧路建於1901年,初名白利南路,系以清朝末年英國駐上海總領事白利南(Byron Brenan)名字命名。[1]

歷史

中華民國時期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1日,葡萄牙駐滬總領事華德師(J.M.T.Valdez)與英國駐滬總領事白利南(Byron Brenan)同時照會時任上海道台的袁樹勛,要求開闢新的道路。袁樹勛接受各領事的要求,於同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外越界闢築三條馬路。其中,由曹家渡北新涇間闢築的道路以英駐滬總領事白利南名字命名為白利南路[2]

道路初建時為泥路,之後逐漸改鋪煤屑等路面。至民國6年(1917年),已辟通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至華倫路(今古北路)一段。自東端起點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至億定盤路(今江蘇路)段路寬4.88米,為瀝青路面。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向西至滬杭鐵路(今軌道交通三號線)段車道寬5.49米,為碎石路面,北側設一條寬3.66米的馬道,兩側設各寬1.83米的人行道。滬杭鐵路繼續向西至華倫路(今古北路)段為煤渣路面。

民國32年(1943年),汪精衛政府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同年10月10日起,將此路取地名四川省長寧縣將道路改名為長寧路[3]。民國36年(1947年),因滬杭鐵路至周家橋段道路使用多年,道路損壞嚴重,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應沿路廠商要求,將該段道路翻修,修路資金來自沿路廠商集資與市政府撥款,道路翻修完成後,車行道拓寬至9米[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2006年未改建時的長寧路天中路至哈密路段,左側為蘇州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拓寬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至中山西路一段道路,車行道拓寬至8米。道路古北路哈密路緊靠蘇州河而築,當時該段蘇州河邊又無任何護岸設施,受河流潮水沖刷導致長寧路路基坍塌,道路日趨狹窄,道路安全受到影響。1956年,該段蘇州河增建護坡,加固道路路基,新鋪、翻修部分路面,路幅為6米。1958年,江蘇路中山公園段抬高路面,道路表面鋪設瀝青。1978年,中山西路至周家橋段改建成瀝青混凝土路面,車行道寬9-10米。1995年,長寧路進行大規模拓寬。一期工程拓寬江蘇路到遵義路段,全長2.1公里。其中,中山公園凱旋路段路幅拓寬為40米,其餘路段拓寬為32米。全部道路均為瀝青混凝土路面[4][5],工程於1995年11月25日建成[6]。之後道路又分期拓寬至天中路。天中路向西至哈密路一段的長寧路在其餘道路拓寬工程完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未能進行改建,道路只有雙向共兩條機動車道,非常狹窄。之後,這段道路也得到了改建。

現狀

目前,長寧路全線設雙向共8條機動車道,部分地區為6條,2條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中山西路以東一帶為繁華的中山公園商業街以及曹家渡商業街,中山西路以西一帶為居民區。

人物

  • 白利南(Byron Brenan)(1847-1927)英國人,曾任英國駐滬總領事。
  • 袁樹勛(1847-1915)字海觀,晚年自號抑戒老人。湖南湘潭人。曾任上海道台、江蘇按察使、兩廣總督等職[7]

交通

地面交通

13、20、54、67、69、69區間、73、88、96、136、224、309、315、316、330、519、737、754、765、776、825、909、921、939、941、946、947

軌道交通

交匯道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