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
釘子,在工程、木工以及建築中,指的是以尖頭狀的硬金屬,製成用以固定木頭、皮、板材等物的緊固件,或固定於牆面做為掛鉤使用。一般常見的釘子材質包括鋼、銅與鐵。釘子一般使用鎚子,或使用電動釘槍、瓦斯釘槍等工具將來釘入物品中,靠著自身與被釘入物件之間的摩擦力與自身的的形變而固定於物件上。
釘子因用途眾多而有著不同的形狀,常見的釘子包括平頭釘、大頭針、圖釘、曲頭釘、螺旋釘等。
字意
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公元3000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開始使用釘子,只不過那些釘子是黏土做的。僅按釘子的本意來說,中國古代漢語裡「釘」也就是「丁」(在中國古漢語中「丁」指「人口」),是目前已知或者辨認出來的最早的漢字之一,大約在甲骨文里已經有這個字。按照文字學家的解釋,丁是象形字,這和丁或釘的基本解釋是一致的。丁,象形字,金文的像釘子的頭的形狀,小篆像側視的釘型,指釘子,為「釘」的古字。釘,形聲字,釘子,通常是圓錐形,有尖頭或尖頂的木料、金屬或其他材料做成的釘狀物。也有解釋為「竹、木、金屬等製成的細棍形物件。一端有扁平的頭,另一端尖銳,主要起固定或連接作用,也可以用來懸掛物品」。
釘子的使用大約和針的使用有關聯。早期的人類使用的很多工具都師法自然。植物的刺或者動物骨骼折斷以後形成的尖銳形狀可能都是啟發人類進一步製造釘子這種工具的原因,所以,考古發現的人類早期工具中,從石器時代的新舊石器,到骨制、木製以及金屬製品,其發展與完善過程大致都是如此。當然,釘子和針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有鋒利和尖銳的一頭,都有刺穿或者黏合的功能,但是不同之處在於針的作用更傾向於縫合——穿針引線也,而釘子的作用更多的是通過強加摩檫力於物體表面上來實現給其他物體以固定、支撐,黏合等功能。
材料
釘子以前由青銅或鍛鐵製成,由鐵匠和釘工製作。這些工匠使用加熱的方形鐵棒進行鍛造,然後錘擊形成點的側面。重新加熱並切斷後,鐵匠或釘子將熱釘子插入開口中並錘擊。[1] 後來創造了製作釘子的新方法,使用機器剪切釘子,然後橫向擺動釘子以產生釘柄。例如,A 型切釘是使用早期機械從鐵棒型斷頭台上剪下來的。這種方法在 1820 年代之前略有改變,當時透過單獨的機械打釘機在釘子末端敲出新的頭。在 1810 年代,鐵棒在每次敲擊後都會翻轉,而刀具組則呈現一定角度。然後,每個釘子都被剪掉錐度,以便自動夾緊每個釘子,從而形成釘子的頭部。[1] B型指甲就是這樣製作的。 1886 年,美國製造的釘子中有 10% 是軟鋼絲釘,到 1892 年,鋼絲釘取代了鐵切釘,成為生產的釘子的主要類型。 1913 年,鋼絲釘佔所有釘子產量的 90%。[1]
現今的釘子通常由鋼製成,通常經過浸漬或塗層處理,以防止惡劣條件下的腐蝕或提高附著力。普通的木釘通常由軟、低碳或「溫和」鋼製成(約 0.1% 碳,其餘為鐵,可能還含有微量矽或錳)。用於磚石應用的釘子經過回火併具有較高的碳含量。[2]
建築用途
釘子的使用也許最初和狩獵或者軍事用途有關。直到今日,我們通過影視劇或者反映部落人生活的紀錄片還能看到其相關蹤跡:倒插在陷阱里的,如同鋼刀般鋒利的竹篾狩獵工具。
釘子的用途還體現在建築方面。考古學家根據古代文字和考古遺蹟、文物等推斷或者證明,釘子的用途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很廣泛。「野蠻時代晚期人類就具有了有關穀物和田野農業、建房築城、使用釘子造船……的知識和經驗」,「蘇美爾的技術有:輪、鋸、皮革、鐲子、錘子、鞍、釘子、大頭針、指環、鏟子、釜、刀、長矛、箭、劍、膠、匕首、袋子、頭盔、船、盔甲、箭桶、劍鞘、靴子、拖鞋、叉和釀酒」。在中國,釘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築工具或者建築構件。在金屬冶煉技術不夠發達的時候,金屬釘子的替代物應該是楔形物件,比如竹子材質或較硬的木頭材質的固定用物件。
中國人區別於自己發明的傳統的釘子,還習慣把一一些外國人製造的釘子種類稱為「洋釘」——進口的釘子(往往都是金屬製)。中國的木匠自古以來就使用木製的鉚榫結構的固定用物件。中國古代的很多兵器的設計就和釘子的特性有關——狼牙棒、叉、鏜、耙,防衛性武器或者工事應用方面,比如鐵滑車等亦然。
在中國,釘子往往更常見地使用於建築構件。在古代,上至皇宮內院,下至官員豪宅,大門上的釘子幾乎不可或缺,除了裝飾意義,更多的還有類似爆竹的宗教和信仰意味:隋唐時期古人已經在城門上使用釘子(鐵製,或木製榫卯)作為加固和防護用途——鐵皮包裹的木頭門有鐵釘加固,這項用途更多地被用於兼有裝飾效果的宅院門上。故關於門釘,更像是一種文化。在釘子的使用數量方面而言,明清時期,皇宮是使用釘子的規格最高的場所,相比之下老百姓的房子則少得多——住宅的門窗上甚至也沒有釘子,相比統治階級者,老百姓也被稱作「白丁」——門上的釘子數量也是等級社會的標誌。甚至中國當時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到了正月去摸城門的門釘成為討吉利的民俗活動。
釘字也有動詞功能,還和民俗的辟邪有關聯。大門的結構是需要釘子的,老百姓在門外面看不到門釘,但是有發揮黏合、鉚合等加固作用的榫卯,釘子釘進門意味著妖魔不能從門而入。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Visser, Thomas D. Nails: Clues to a Building's History. University of Vermont. [1 September 2019].
- ^ Ching, Francis D. K.; Mulville, Mark. Europea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John Wiley & Sons. 10 February 2014: 59. ISBN 978-1-119-95317-3 (英語).
進一步閱讀
- Sichel, Daniel E. (2022-02). "The Price of Nails since 1695: A Window into Economic Chang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6 (1): 1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