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帶細鰺
金帶細鰺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鰺形目 Carangiformes |
科: | 鰺科 Carangidae |
屬: | 細鰺屬 Selaroides |
種: | 金帶細鰺 S. leptolepis
|
二名法 | |
Selaroides leptolepis | |
異名 | |
|
金帶細鰺(學名:Selaroides leptolepis),又稱木葉鰺,俗名為目孔,為條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
命名及分類
本種首先由著名的法國博物學家Georges Cuvier在1833年根據從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採集的全息標本進行科學描述。他將這種物種命名為Caranx leptolepis,具有源自希臘語的特定加詞,意為「薄鱗片」[2],1851年,荷蘭魚類學家Pieter Bleeker重新檢查了這一物種並得出結論,將其歸類Selaroides屬,[3]後來將該物種重新分類至新屬Leptaspis,但沒有說明任何改變原因。[4]1883年至1877年間,該物種又被重新描述了三次,所有這些名稱也被認為是初級同義詞。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馬爾地夫、印度、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台灣、琉球群島、印尼、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北部、越南、中國南海、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域。
深度
水深1至25公尺。
特徵
本魚體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長為頭長的4.2倍左右,體高略大於頭長,全身呈淺藍色,腹部較淡且帶銀白色。由眼後開始直達尾柄部有黃色縱帶一條。胸鰭基底上方,鰓蓋外緣有一明顯黑斑。胸鰭甚長,向後可達背鰭較長鰭條下方。側線直走部全被稜鱗。上頜和嘴沒有任何牙齒,而下頜有一系列精細的絨毛狀牙齒。第一背鰭有硬棘1+8枚,第二背鰭有硬棘1枚、軟條24至25枚;臀鰭有硬棘2枚、軟條20至22枚;稜鱗數目約29枚。體長可達18公分。
生態
本魚喜好熱帶海域高水溫、高鹽分的澄清海水,屬於外洋性魚類,棲息在大陸棚附近的海域,成群活動,以各種甲殼類動物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其精確飲食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亞北部,最常見的獵物是介形蟲、腹足類動物和磷蝦。在印度其獵物更加多樣化,包括甲殼類動物,特別是十足類和橈足類構成了飲食的主要部分。[5][6]繁殖期約在7月至隔年3月,雌魚每年只產卵1次。在繁殖期間,雄性與雌性的比例接近於1:1,但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因地點而異,通常雌魚數量較為多。
經濟利用
是具有商業價值的食用魚,在1990年至2010年期間,糧農組織報告的全球捕撈量在11萬3,000至19萬5,000噸之間,並且捕撈量增加的趨勢一致。[7]這些統計數據僅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故真正的捕撈規模更高。在向糧農組織報告漁獲量的國家中,印度尼西亞的數量最多,2000年至2010年期間每年報告的數量為12萬9,000噸至18萬0,000噸,主要採用拖網捕撈,但也可以通過刺網、袋網、圍網或環網以及推網捕獲。通常以生鮮、醃製或曬乾販售,[8]亦可製成魚油及魚粉。
參考文獻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金带细鲹.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Cuvier, G.; A. Valenciennes.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Vol. 9. Strasbourg: Pitois-Levrault. 1833: 512.
- ^ Bleeker, P. Over eenige nieuwe geslachten en soorten van Makreelachtige visschen van den Indischen Archipel.. Natuurkundig Tijdschrift voor Nederlandsch Indië. 1851: 341–372.
- ^ Bleeker, P.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Makreelachtige visschen van den Soenda-Molukschen Archipel. Verhandelingen van het Bataviaasch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 Batavia. 1851: 88.
- ^ Tandon, K.K. Biology and fishery of 'Choo Parai' Selaroides leptolepis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 Food and feeding habits (PDF). In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1960, 7 (1): 82–100 [6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 ^ Tandon, K.K. The food and feeding habits of Selaroides leptolepis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Current Science. 1960, 29: 62–63 [6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7).
- ^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sation. Global Production Statistics 1950-2010. Yellowstripe trevally. FAO. [2012-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5).
- ^ Abdullah, M.I.; Y.S. Yean. Quality changes in fish caught off the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Frozen storage of chub mackerel (Raetrelliger kanagurta), yellow-banded trevally (Selaroides leptolepis) and threadfin bream (Nemipterus tolu).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Indo-Pacific Fishery Commission Working Party on Fish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Melbourne Australia: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5: 16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