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醒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醒悟(Anagnorisis,/ˌænəɡˈnɒrɪsɪs/古希臘語ἀναγνώρισις(認識到))或發現(Discovery)是戲劇等作品中的緊要關頭,角色出現重大發現,而闡述過去沒有說明的事件或情況。Anagnorisis在希臘語文裡本來指回想,包含當事人本身及該者所代表的意涵。在亞里斯多德詩學,Anagnorisis是主人公猛然覺悟到所處事件的真實情況,而最後主人公洞察與角色的關係(通常為敵方(antagonist))。

悲劇

在亞里斯多德詩學中關於轉折英語Peripeteia(peripeteia)的討論,他定義anagnorisis是「將愚昧化為知識的轉變,產生出多人之間註定好的愛或恨,由詩人所造弄」[註 1]。其經常與亞里斯多德的淨化(catharsis)概念一起討論。

〈李爾王和科黛拉〉福特·馬多克斯·布朗英語Ford Madox Brown繪:李爾王被大女兒驅逐,由小女兒援救,領悟了她們的本性。

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定義是,悲劇主角發現某人的真正身分或本性(例如莎士比亞李爾王》的科黛拉、埃德加、埃德蒙等人),或其他人的真正身分或本質(例如李爾王的小孩、格洛斯特的小孩)。

亞里斯多德是第一個討論anagnorisis用途的作家,與由它引起的轉折。他認為這是一個優秀悲劇的標誌,伊底帕斯(Oedipus)在無知之下弒父並娶了他的母親,後來才得知真相,或是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亞(Iphigeneia in Tauris)及時了解她所要犧牲的陌生人其實是自己的哥哥和他的朋友,從此不再犧牲他們。亞里斯多德認為這些複雜的情節優於沒有anagnorisis或peripeteia的簡單情節,如美狄亞決心殺了她的孩子,在知道他們是她孩子的情形下,並且這麼做。

悲劇中anagnorisis的另一個著名例子是在埃斯庫羅斯的《奠酒人》(The Libation Bearers),厄勒克特拉(Electra)在父親阿伽門農(Agamemnon)的墳前承認哥哥奧瑞斯特斯(Orestes),在他從流亡返回阿爾戈斯之後,阿伽門農被他們的母親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親手謀殺。厄勒克特拉以三個證據說服自己奧瑞斯特斯就是她的哥哥:墳墓上奧瑞斯特斯的一綹頭髮、他在墳墓旁的腳印、和一塊她親手繡的織布。腳印與頭髮和厄勒克特拉的完全相同。厄勒克特拉意識到她哥哥的存在,他可以幫助自己為父親的死報仇[1]

參見

注釋

  1. ^ "a change from ignorance to knowledge, producing love or hate between the persons destined by the poet for good or bad fortune" (1452a)

參考資料

  1. ^ Aeschylus, and Robert Lowell. The Oresteia of Aeschylu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