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常(517年—579年),字子元滎陽郡開封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人,出自滎陽鄭氏南祖,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鄭常深入的研究學問,很有做官的稱譽。大統三年(537年),鄭常和父親鄭頊一同在華陽起兵,支持西魏,獲授永安縣開國男、輔國將軍,投入宇文泰幕府擔任帳內都督,參與圍困金墉城河橋之戰,都有戰功,升任平東將軍帥都督。大統十五年(549年),鄭常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魏昌縣開國伯,轉任大都督。魏後三年(553年),鄭常加號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晉爵為廣饒縣開國公,食邑五百戶。保定三年(563年),鄭常出任都督羅州諸軍事、羅州刺史,仍領金州軍隊,在文谷路接應上庸公陸騰建德四年(575年),鄭常升任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當年年末,周武帝宇文邕進攻北齊,鄭常立下戰功,升任使持節上開府,增加食邑五百戶,賜姓宇文氏,同年升任使持節、督東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宣政元年(578年),鄭常出任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大象元年(579年),鄭常去世,虛歲六十三,朝廷贈予鄭常原本的官職,加贈三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大象二年一月十日(580年2月11日)歸葬於滎陽某山家族舊墓[1][2][3]

神道碑和墓誌

鄭常的神道碑名為《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墓誌名為《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都由庾信撰寫,收錄於《庾子山集》和《文苑英華》中。

家庭

祖父

父親

  • 鄭頊,西魏儀同三司、豫州刺史[2]

兄弟

  • 鄭師,隋朝祠部員外郎

子女

  • 鄭神符

參考資料

  1. ^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子常,字子元。頗涉學,有當官譽。歷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司皮下大夫,遷信東徐南兗三州刺史。以立義及累戰功,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賜爵饒陽侯。卒,贈本官,加郢鄯陝三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子神符。
  2. ^ 2.0 2.1 2.2 《文苑英華·九百四十七·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公諱常,字某,滎陽人也。周宣王之弟,初封其國;鄭穆公之孫,始成其姓。祖思慶,建威將軍、山陽太守。考頊,儀同三司、豫州刺史。南陽坐嘯,值此此君;西河建隼,逢斯刺舉。公侯繼踵,冠冕連鑣,可得而言,傳於史籍。   公髫齔知禮,早年馳譽,就經黌舍,略見書堂,習武兵欄,偏知劍術。雖復年猶小學,已為儒者所稱;位在偏裨,即入將軍之賞。大統三年,起義華陽,授永安縣開國男。  文皇帝霸跡初基,英雄輻輳。公仗劍轅門,潁川從我。洛城逆戰,壯於白馬之兵;河橋解圍,勇於烏林之策。授平東將軍、帥都督。襲父封。魏後二年,授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車騎用郭淮之勛。儀同取王沈之貴,公之此授,僉曰得人。進爵廣饒縣公,邑千戶。保定三年,授使持節、都督遷州諸軍事、遷州刺史。即總領金州兵馬之兵開拓北戎。高山尋雲,深谷無景,梯繩乃上,浮竹裁通,閩越影向,句吳聲勢。公出戰短兵,並皆奔北,瓦解冰碎,山空谷靜。授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柏梁高宴,有大將軍之詩;幕府初開,有平陵侯之國。比之今日,豈可同年而語哉!自是使車被之繡服,風謠是察,刑政是觀。公露節東驅,風奔群盜,埋輪當路,威振中原。   武皇帝有盟津之師,以公為中權之勁,外從決勝,內侍軍謀。及文軌既同,旃旌已偃,司勛行賞,軍吏舉功,乃授使持節、上開府,增邑五百戶。賜姓宇文,與國同乘之榮;周之宗盟,非復異姓之後。蕃屏是寄,隆寵所歸,公室無疏,此之謂矣。九州都督,須得其才;千里諸侯,實俟其政。乃為使持節、都督東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尋遷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公頻總六條,再勞十部,俗變風移,人懷吏畏。滯穗遺秉,有利疲人;山桑野蠶,足充貢賦。化被殊俗,威行鄰境,奏事京師,四方第一。謂真刺史,其在斯乎?春秋未高,奄然遘疾。以大象元年薨於州鎮,時年六十三。嗚呼哀哉!吏人扳慕,飛走變色,河、濟輟舂,淮、沂市罷。以今年歸葬於滎陽之山,詔贈某官,禮也。嗟陵谷之貿遷,懼徽猷之永遠,地久天長,敢鐫貞石。銘曰:   荊、河惟豫,洛食之本。水繞滎波,山斜陸渾。德星猶照,祥風未遠。代不乏賢,文無闕袞。公之生也,實降英靈,忠為德本,孝稟天經。觀書虎館,學劍龍亭。雕弓偃月,行馬流星。置陣黎陽,麾兵官渡。平陰聽烏,馬陵書樹。氣視回津,星占飛步。火斷羌營,沙崩賊路。及驅犀節,乃牧雄州。吏不驚犬,人無喘牛。西蠶得歲,東作逢秋。草爛獄戶,星低市樓。五將星亡,三台岳坼。哀哉天道,遂當明哲。棟梁崩壞,風雲寂滅。北郭長悲,東都永別。幽深此地,宅兆斯憑。山回虎圈,路上魚陵。悲風夜烈,苦霧晨凝。蘭芬菊茂,終古相承。
  3. ^ 《文苑英華·九百十九·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唐朝以元凱並進,十有六人,周室以昭穆先封,十有五國。發源纂胄,葉派枝分,開國承家,珠聯璧合,是用克明俊德,思皇多士,盛德有後,公其裕哉。   公諱常,字子元,豫州滎陽人也。周宣中興,然後樹賢建戚;鄭武有國,然後保姓受氏。荊衡之賦千乘,莫敢加兵;虢會之封十城,翻為獻邑。況復郊門致騎,先迎內史之賓;南宮旦朝,獨識尚書之履。  祖思慶,建威將軍、山陽太守。建威取曹仁之號,可以定名;山陽有王之賢,足觀風俗。考頊,銀青、金紫,方於溫羨、傅祗;鎮南、征東、比於劉弘、荀顗。報功之冊,則槐路是儀,贈行之典,則荊河惟牧。   公弱齡早慧,幼志夙成,立必正方,言無剿說。青衿知勇,即埋雲夢之蛇;童子仁心,已愛中牟之雉。始游庠塾,不無儒者之榮;或見兵書,遂有風雲之志。出忠入孝,事盡於心,修身立名,理窮於性。大統三年,起義華陽,先登廣武,浮潛逾沔,入渭亂河。蒙授永安縣開國男輔國將軍。自爾長從太祖,入為帳內都督;河橋接戰,秋水則三月不流;洛城揮鋒,金墉則一月路斷。西京不賓,羌戎侵軼,城如飛鳥,地有伏龍。公以金仆裁抽,靈鉟暫舉,蜂目已奔,狼心遂革。遷平東將軍帥都督。十五年,襲父封魏昌縣開國伯,轉大都督。魏後三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黃權受詔,嘉其入魏之功;竇憲當官,賞其平戎之策。公之此授,勛庸著矣。進爵廣饒縣開國公,邑五百戶。保定三年,授都督羅州諸軍事、羅州刺史,仍領金州兵馬,應接上庸公於文谷路。溪澗崢嶸,岩崖豁,山窮水斷,馬束橋飛,中孚既開,雙城即款。往者申息盡掩,江、黃無援,涔陽極浦,亟犯風塵,夏首西浮,頻遭鋒鏑。公以伏波受,樓船誓眾,入橫江之陣,進下瀨之兵。越客文身,湛盧終去;吳人長鬣,艅艎遂還。建德四年,授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公孫敖下光祿之塞,諸葛誕勒丸都之山,公之處焉,差無慚德。四方雜俗,天下殊風,以君廉能,使乎觀察。馳傳擁節,揚旌持斧。既乘驄馬,仍被繡衣,群盜累足,貴戚斂手。鄉亭留宿,幸無歸忌之疑;公車奏事,寧有反支之日。是使陽球司隸,無所申威,鮑恢都官,因人成事。   高祖武皇帝以仲春誓眾,甲子濟河。公仗劍六軍,披圖八陣。譬彼張遼,前鋒而報魏主;方之耿,先戰而待蕭王。及乎九州同,四奧既宅,遂得功參勇爵,名入嶄,授上開府,增邑五百戶。加以舉功行賞,推恩分邑,兼乘而反光乎譙郡之城,載寶而歸照於臨漳之水。即日賜姓宇文,與國同族。婁敬上書於鹿輅,項伯舞劍於鴻門,公之此榮,足為連類。以公績著屯險,誠貫風霜,其年授使持節、督東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宣政元年,授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作牧濟河,風行於雷澤;建海岱,化被於淮、沂。帷入境,貪殘者解印;冕旒從政,仁義者郊迎。豈直白石開渠,青鹽換粟,祥雲入境,行雨隨軒而已哉。   在任遘疾,薨於方鎮,皇甫嵩監御斯牧,賢能刺史;荀中郎連率此則,中興方伯。英聲茂實,公之有焉。詔贈某官,諡某公,禮也。以大象二年十一月十日歸葬於滎陽之某山舊墓。九原悽愴,趙文子其何言;駟馬悲鳴,滕成公其已遠。若夫勒鼎刊碑,銘功頌德,陳其令范,必在生前。嗟乎!此之樹碑,異乎洙、泗之水;此之勒石,異乎燕然之山。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高陽之子,少典之孫。蒼林遠遘,若水遙源。公侯復始,鐘鼎逾繁。承基纂胄,建國開藩。我壯我武,既公既侯。緇衣出鄭,卿士歸周。魚陵北上,滎澤東流。河移酸棗,雨粟陳留。祖守南邦,考鎮東部。兩龜回印,雙蛇結綬。日察陰陽,星占長柳。是曰世載,其名不朽。事親之道,孝以立身。事君之道,忠以立仁。今君嗣德,一此君親。如松之茂,如竹之筠。功參荊棘,職主兵戈。北臨青嶺,南通白波。直雲橫塞,長星渡河。陳開沙斷,師移灶多。舉功行賞,封疆受位。宮室鏤圭,山河分地。決勝千里,謀深計秘。建武功成,名連星次。建濟漯,擁節龜蒙。既蠶桑土,實撫梧桐。野無異氣,河無別風。吳亭楚壁,莫敢彎弓。倏忽身世,俄然松賈。路轉銅魚,山回石馬。武侯之廟,欒公之社。望此高碑,悽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