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通遼機場

座標43°33′24″N 122°11′56″E / 43.55667°N 122.19889°E / 43.55667; 122.198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通遼機場
Tongliao Airport
概覽
機場類型民用
營運者內蒙古民航機場集團公司
服務城市內蒙古通遼市
離市中心10公里
啟用日期1958年
海拔高度2,395英尺(730米)
座標43°33′24″N 122°11′56″E / 43.55667°N 122.19889°E / 43.55667; 122.19889
地圖
TGO在內蒙古的位置
TGO
TGO
跑道
方向 長度 表面
英尺 公尺
02/20 7,546 2,300 混凝土
統計數據(2013年)
起落架次8,722 架次 ( 28.1%)
客流量(人次)572,719 人次 ( 66.6%)
貨運量(公噸)1,810.7 公噸 ( 21.9.6%)

通遼機場IATA代碼TGOICAO代碼ZBTL)是一座位於中國內蒙古通遼市的民用機場。通遼機場位於通遼市中心西南約10公里處。

2014年,通遼機場共有11家航空公司運營19條航線,通航22個城市[1]

發展歷史

2009年8月10日,通遼機場第三次飛行區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工程總投資11153.7萬元,包括2300×45m跑道和聯絡道進行了瀝青混凝土加蓋,新建一條垂直聯絡道及17120平方米站坪;對原有站坪採用混凝土加蓋;更新了供電及助航燈光設施,對導航、氣象、消防、巡場路、圍界等配套設施進行了改造,使機場飛行區等級由3C提升到了4C,滿足了B737-800等C類飛機的起降條件[2]

2012年,通遼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總投資18167.13萬元。工程以2025年為近期目標年,按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0萬人,貨郵吞吐量6000噸,高峰小時起降架次10架次,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800人設計[3]。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飛行區工程、航站樓工程、道口安全控制工程、供電工程、總圖工程和特種車配置等11個部分。其中,新建T3航站樓總建築面積11579平方米,同時向南側擴建站坪,面積為15573平方米,擴建後站坪機位數由5個(2B3C)增加到7個(2B5C)。其中4個C類機位位於擴建站坪,在新建站坪西南側和南側設3.5米寬道肩,面積為1001平方米;拆除原有站坪與擴建站坪連接處的道肩450平方米。工程於2012年8月底完工,2012年11月28日通過了竣工驗收,2012年12月11日通過了行業驗收[4],2013年1月7日通過了中國民用航空內蒙古安全監督管理局復檢。

2013年1月14日,通遼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工程新航站樓及機坪開放使用[5]

機場設施

通遼機場共有3座航站樓,其中T1航站樓於1958年建成,T2航站樓於1958年建成。

T3航站樓由2012年改擴建時新建,2013年1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T3航站樓建築面積11579平方米,採用前列式構型、一層半式流程,設3座登機廊橋[3]。其中一層建築面積7536.1平方米,主要布置迎送廳、辦票廳、貴賓室、行李提取廳、行李分撿庫房、辦公及設備用房、商業、消防控制室及安保中心等;二層建築面積4042.9平方米,主要布置應急救護室、安檢區、候機區、貴賓安檢區等[5]

數據統計

2014年1月1日至10月25日,通遼機場實現運輸飛行起降6538架次,同比增長0.7%,旅客吞吐量555888人次,同比增長9.4%,旅客發運量275680人次,同比增長9.6%,實現貨郵吞吐量2225.1噸,同比增長39.1%,折算吞吐量580611人次,同比增長10.4%,航班平均客座率達75.7以上。旅客吞吐高峰日出現在8月8日,實現旅客4458人次;旅客吞吐量高峰時出現在7月4日10時,實現旅客1123人次。[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航點

2017-2018冬春航季

航空公司目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聯合航空(KN) 北京/大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國際航空(CA) 北京/首都呼和浩特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夏航空(G5) 大連呼和浩特霍林郭勒滿洲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龍航空(GJ) 哈爾濱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航空(FM) 哈爾濱上海/浦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祥航空(HO) 海拉爾上海/浦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天津航空(GS) 呼和浩特天津烏蘭浩特霍林郭勒
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安航空(9H) 西安長春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天驕航空(9D) 呼和浩特呼倫貝爾/海拉爾

交通

2014年8月17日,通遼機場大巴10號線正式運行,線路經過開發區和科爾沁區兩個區域,從開發區政府出發,途逕行政中心、東方世界城、西拉木倫公園、巴黎之春、瀚博一品、新世紀大酒店、勞動大廈、批發城至通遼機場。發車時間暫定為每日07:00-19:00,全程約50分鐘,票價為10元[6]

參考資料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