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古盜鳥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19日) |
遼寧古盜鳥("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亦稱遼寧古盜龍、古盜鳥事件,是一個科學騙局,1999年2月,文物販子將不相關的兩件真實的動物化石拼湊起來販賣給美國猶他布蘭丁恐龍博物館館長史蒂芬·賽克斯,而後者聯繫了國家地理學會以及一名古生物學家來證明其真偽。後來國家地理學會發表了證明「古盜鳥」兩件化石不屬於同一物種,最後整個騙局被揭穿[1]。
事件發展
1999年2月,文物販子將不相關的兩件出土於中國遼寧西部早白堊世時期沉積底層九佛堂組的真實動物化石拼湊起來走私至美國,並在美國圖桑化石市場上賣給美國猶他州布蘭丁恐龍博物館館長史蒂芬·賽克斯。由於其同時具有鳥類特徵和恐龍特徵而引起廣泛關注。
1999年4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兩位編輯訪問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與研究所人員商討北票龍和中國鳥龍的有關事宜,其間提及一塊被鑑定為有羽毛恐龍的化石標本已走私至美國,由一地方博物館收藏,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願意協助中國索還該化石標本。
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寫協助下,猶他布蘭丁恐龍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達成初步協議,博物館同意歸還化石標本。同時,該館館長賽克斯邀請獸腳類恐龍權威柯瑞博士、古脊椎所的徐星博士及另一名美國古生物學家參與該標本的研究。賽克斯、柯瑞、徐星等人均觀察到該標本存在拼接縫,身體與尾部之間的尤為明顯。1999年10月,徐星首次見到該標本時曾指出其身體與尾部的腹背方向不一致。然而,古生物標本發現時經常不完整或骨架不相關聯,為美化標本而將同一個體的骨骼重新拼接的形成很常見,拼接問題未被重視。
《國家地理雜誌》第11期發表《霸王龍長羽毛了嗎?》一文,文中介紹了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的北票龍、中國鳥龍和蒙古國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一種未命名偷蛋龍類(後來被命名為天青石龍),猶他布蘭丁恐龍博物館的標本被命名為「遼寧古盜鳥」被介紹給公眾。文章發表之前,《國家地理雜誌》曾諮詢過多位專家,並對該標本做過多種分析,包括徐星在內的所有學者均未能提供證據證明「遼寧古盜鳥」為不同動物拼接而成。
1999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霸》文內容及古脊椎所在遼西的恐龍研究。會上,古脊椎所與恐龍博物館正式簽署歸還「遼寧古盜鳥」標本的協議。
1999年12月,徐星等古脊椎所成員在研究另一件採集自遼寧的獸腳類恐龍標本時,發現足夠證據證明「遼寧古盜鳥」為不同動物骨骼拼接,隨即通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2001年1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向公眾宣布了這一消息。隨即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日美國》、《自然》和《科學》等媒體大量報道。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辽宁古盗鸟”骗局中有骗局. 新浪網. 2000-10-06 [202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