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遼與渤海國的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契丹滅亡渤海國

遼與渤海國的戰爭,是遼朝興起後不斷壓縮渤海國土地,最終滅亡渤海大氏的戰爭。唐朝滅亡後契丹人在中國東北部迅速崛起,而渤海國在遷到上京(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東京城附近)後,國力也開始下降。從遼西興起的契丹趁興起之機,對渤海發動進攻。

過程

公元908年契丹於鎮東海口修築長城隔絕渤海,909年遼太祖阿保機「幸遼東」,915年東「鉤魚於鴨綠江」,契丹勢力逐漸控制遼東。公元916年以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稱帝,建元神冊,919年「修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實之,改為東平郡」。[1]

925年(天贊四年)閏12月,遼太祖親率大軍向東討伐渤海國。己酉,在撒葛山射鬼箭後,隊伍直撲渤海扶餘府的地面。首先攻克了渤海長平縣,然後立即向扶餘城急進,圍攻三天後「白氣貫日」,「拔扶餘城,誅其守將」。太子倍進言:「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遼太祖聽從了這個意見,命迭剌部大王,耶律覿列和寅石底留守夫余城。委派太子倍與大元帥耶律德光為先鋒,揮軍繼續東進,圍攻忽汗城。末代渤海國王大諲譔先是投降遼朝,但公元926年3月6日,大諲譔又反叛契丹而宣布獨立,占據忽汗城。當天阿保機再次將他擊破,攻入忽汗城中,渤海國最終滅亡。

後續

同年農曆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阿保機認為渤海國已經平定,乃用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天下,改元天顯。改年二月十九丙午日(4月4日),阿保機將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或稱東丹王國,意為「東契丹國」,把首都忽汗城改名為天福城,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讓他擔任東丹王國的國王。阿保機死後,耶律倍前往遼皇都宮(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境內)奔喪。天顯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遼南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

天顯六年(931年),遼按照渤海國的舊例,在南京設立中書台。會同元年(938年),將南京改名為東京。遼世宗天祿元年(947年),遼朝復建東丹國,封耶律安端為明王。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東丹國亡,後被遼兼併。

渤海滅亡後,許多渤海遺民在渤海故地進行了復興運動,並建立起了定安國興遼國大渤海等國家。但這些國家最終都被契丹所滅。

公元926年,遼與渤海國的戰爭以遼的勝利結束,渤海國被滅亡以後,黑水靺鞨等眾多靺鞨民眾被迫向南遷移,他們大多被強制移民到了遼境內的遼東,女真的部落里。也有大量渤海難民逃亡並不同文同種的朝鮮半島。遼與高麗的關係開始交惡。並成為了遼與高麗的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參考資料

  1. ^ 佟薇. 渤海国据有辽东史事考.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