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辛亥首義烈士陵園 (武漢市礄口區)

座標30°34′28.8″N 114°15′55.7″E / 30.574667°N 114.265472°E / 30.574667; 114.26547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辛亥首義烈士墓(二)
(礄口區)
2024年清明節時的烈士陵園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武漢市礄口區
座標30°34′28.8″N 114°15′55.7″E / 30.574667°N 114.265472°E / 30.574667; 114.265472
分類紀念建築物
時代1911年
認定時間1956年11月15日

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利濟北路的一座辛亥革命烈士陵園。陵園中葬有民軍烈士遺體2000餘具。[1]

背景

清末時,該陵園所在區域為漢口城外荒地,僅有一處荒堰稱「白骨塔」,由於附近還有商業學堂,是又稱為「學堂墩子」。[2]

武昌起義爆發後,段祺瑞馮國璋率領新軍沿京漢鐵路南下鎮壓起義,革命軍遂在灄口三道橋漢口江岸站姑嫂樹漢口大智門站等地與清軍激戰。革命軍因傷亡慘重、寡不敵眾,最終退守三眼橋及球場街一帶。10月30日清軍奪回漢口、11月27日清軍奪回漢陽,該戰役史稱「陽夏保衛戰[註 1]」。[3]

戰後,漢口當地紅十字會出面將革命軍犧牲將士遺骸就近收殮,葬於古德寺、球場路邊(即今江岸區的辛亥首義烈士陵園)、利濟路(即現該陵園所在位置)、單洞一路等處。[2][4]

其中利濟路的墓地為較大的一處,埋葬有王家墩(後王家墩機場所在)、漢口玉帶門站、歆生路(今江漢路)、濟生堂一帶犧牲的首義烈士,初稱辛亥首義陣亡軍士公墓,又稱「二大堆」[3][5]或「一大堆」[1]

修建及維護

1913年,湖北軍政府撥款為此陵園建墓並立碑,但隨後園區附近逐漸修起道路房屋,尤其是1931年洪水之後,已有的烈士陵園逐漸失修[4][1]

抗日戰爭期間,陵園被日軍踐踏,用作兵營馬廄。[1]抗日戰爭勝利後,漢口市政府迫於壓力,重修了各辛亥烈士墓地[4][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漢口境內僅存利濟路、球場街、單洞二路3處辛亥烈士陵園。[6]1956年11月15日,礄口、江岸兩處辛亥烈士陵園(另還有已遷葬的單洞二路)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

1957年,有關部門重新修葺了烈士陵園,並立碑上刻「辛亥首義烈士公墓」。[3]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際,陵園進行了大修。[7]1985年再度修繕。[4]

1989年7月,陵園被列為武漢市第一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5]。1995年,武漢市公布陵園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2022年,陵園再次改建。[5]

管理組織

陵園隸屬於礄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由武漢市民政局在1989年設立的礄口區辛亥首義烈士陵園管理處負責管理。[5][7]

陵園概況

陵園門額上書「辛亥首義烈士陵園」,見圖,陵園中部為紀念碑一座,碑身高2米,一面鐫刻辛亥革命親歷者喻育之手書碑文,一面為碑名「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另外陵園中設有陳列室及展覽[7][2][5]

文物保護

其保護範圍為:辛亥首義烈士墓(二)及周圍一定範圍。以陵園圍牆為界,東面向外延伸至利濟北路現狀道路邊線,南面、西面各向外延伸6米,北面向外延伸5米[8]

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以保護範圍為界,東面向外延伸16米至利濟北路規劃道路中線,南面向外延伸19米至規劃道路紅線,西面向外延伸50米,北面向外延伸17米至規劃道路紅線[8]

參見

參考來源

注釋

  1. ^ 陽指漢陽、夏指漢口(夏口)。

參考書目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 第24卷 文物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7-307-00692-8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 第6卷 民政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7-307-00791-6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地名委員會. 武汉地名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90. ISBN 7-5430-0334-1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江岸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岸区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430-4079-3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礄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硚口区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430-3641-3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