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唱
輪唱(希臘語 ἀντίφωνον)是基督教禮儀中的一首簡短頌歌,天主教譯為對經,以歌曲副歌的形式演唱。 輪唱的歌詞是詩篇。 它們的形式受到安波羅修的青睞,在安布羅斯聖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在額我略聖歌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們可能在入祭文、奉獻禮或彌撒中使用。它們也可以用於時辰禮儀中,通常用於曙光贊或黃昏贊中。
當聖歌由交替的經文組成(通常由領唱演唱),然後做出響應(通常由會眾演唱)時,則需要有副歌。
較鬆散對輪唱的定義包括任何對唱方式的歌唱,例如科爾坦、船夫號子以及其他工作歌曲。對唱音樂是由兩個合唱團在互動中表演的,通常交替演唱音樂片段。[1]
起源
直到五世紀末,早期基督教的頌歌起源於猶太會堂 ,早期基督教徒從那裡借用了讚美詩。使徒行傳中有一些證據表明,早期的基督徒與當代猶太人的傳統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例如使徒行傳2:46-47指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2] 索克拉蒂斯認為, 安條克的依納爵在看到兩個天使合唱團的異象後,將輪唱帶引入基督教。[3]歌唱是猶太禮儀的一個要素,據信它在4世紀從諸如安條克的猶太人社區進入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修道院。
在拜占庭禮和亞美尼亞禮中,輪唱仍然是朝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兩個多世紀以後,這種習俗才成為拉丁禮教會的一部分。因對額我略聖歌的創作而聞名的安布羅斯和格里高利大帝被譽為「antiphonaries」。他們的輪唱作品,至今仍在羅馬天主教堂使用。[4]
複音奉獻輪唱
複音奉獻輪唱起源於14世紀的英國,其設定圍繞紀念聖母瑪利亞。[5]直到 15 世紀末,英國作曲家將其擴展到了九個聲部,其極大增加了音樂的複雜型和音域。[5]最大的此類輪唱的作品集是 15 世紀末的伊頓公學合唱團。[6]
參見
參考文獻
- ^ E. Foley and M. Paul, Worship music: a concise dictionary (Liturgical Press, 2000), p. 18.
- ^ Wellesz, Egon.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Vol II: Early Medieval Music up to 13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9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 ^ A.C. Zenos, ed.,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Socrates Scholasticus,' book VI, chapter VIII, vol 2, p 144. In A Select Library of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P. Schaff and H. Wace, eds (Grand Rapids: W.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57).
- ^ G. Wainwright, K. B. W. Tucker. The Oxford History of Christian Worshi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244.
- ^ 5.0 5.1 R. H. Fritze and W. Baxter Robiso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ate Medieval England, 1272–1485 (Greenwood, 2002), p. 363.
- ^ H. Benham, John Taverner: His Life and Music (Ashgate, Aldershot, 2003), pp.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