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棡
趙時棡(1874年3月12日—1945年3月17日),字獻忱,號紉萇,後改號作叔孺,晚年號二弩老人,通常作「趙叔孺」,後世也誤作「趙時綱」[1]。別署有蠖齋、娛予龕、櫓聲宦、仆累廬、寶松閣等。其齋館名為二弩精舍,浙江鄞縣人[1]。清末民國時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古文字學家,以篆刻和金石學成就最高,與吳昌碩齊名,被推為清末民國第一,近代以來在日本影響尤巨[2][3]。
生平
清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874年3月12日),生於江蘇丹徒,籍貫浙江寧波府鄞縣[4]。鎮江古稱潤州,故趙又名潤祥。為宋太祖趙匡胤第二十四世孫,為趙匡胤二子、武功郡王趙德昭一脈[5]。父親趙佑宸,清末大臣,趙即誕生在其父在鎮江府的任所,是第三子[2]。
因家學五歲時就酷愛書畫,尤擅長畫馬,被譽為「神童」[1]。十歲時,已因畫馬小有名氣[1]。十七歲,考取秀才。當年秋赴閩,娶閩縣林穎叔第七女,冬偕林氏一起回到鄞縣[1][4]。岳父為大收藏家,家中多商周青銅器,就痴迷於對殷商青銅器銘文、秦漢古印文[1]。
趙母去世後,趙偕夫人林氏移居閩縣[4]。在福建入仕,歷任福州平潭海防同知,興化府通判,署泉州府海防同知等官職[4]。
辛亥革命後,棄官移居上海,年底林氏病逝,年僅三十八[4]。後遷居提籃橋三福里,開始專心書畫篆刻金石學的生涯[4]。中華民國26年(1937年),嫁次女給上海紙業大亨劉敏齋[2]。
中華民國34年(1945年)3月17日,因風寒病逝上海,享壽七十二歲[4]。
藝術
趙是個藝術全才,山水、人物、花卉等中國畫的傳統題材無所不精,書法篆刻自立門戶,別具一格[1],是「海派」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譽為近代趙孟頫。
篆刻遍歷前代名家,於浙派、皖派均用力極深,風格亦受秦漢魏碑影響[1]。
評論
- 時人評:「二百年來第一。」
- 吳昌碩:「印壇屬鄞人矣。鄞人以趙叔孺為第一,我次之。」
- 張大千《趙叔孺先生遺墨序》:「先生尤精鑑別,凡法繪名畫,無不以得先生一言而定。而先生尤賞余摹古之作,以為古人不能過也。先生雖以書畫篆刻名海內,而專精獨到,尤在金石刻。其治印,雖導源其家偽叔,旁及頑伯、牧父,然精意所注,尤在漢印,心摹手追,得其神理,寓奇詭於平正,寄超逸於醇古,非世之貌為狂怪險譎者所可望也。風聲所樹,弟子傳學者獨多知名於世。」
- 陳訓正《趙叔孺先生六十贈言》:「金石刻劃,力追古作,靡不得其真。海內積學之士,咸推服叔孺,願委贄納交,惟恐失之。……門下著籍者,皆一時之雋,所與游名宿老師,頗負時望,及見叔孺,皆洫然意下,自以為不逮也。生平酷好古物,所蓄古代彝器及名人製作極富,凡經鑑別,真贗立判,晚近諸名家收藏,惟叔孺一言是歸。上虞羅振玉、餘杭褚德彝論金石之學,咸推叔孺為第一。」
- 沙孟海《沙村印話》:「余治印初師叔老。其為元朱文,為列國璽,謐栗堅挺,古今無第二手,心摹手追,至今不能逮。」
- 馬國權《近代印人傳》:「近代印壇,唯叔孺先生遠師古璽漢印,近挹無人,目光超邁,精究印章藝術之源流正變。」
代表弟子
趙門徒眾多,較著名的愈六十人。學生曾為他舉辦「趙叔孺同門金石書畫展覽會」和「趙叔孺同門展覽會」[4]。
行世印譜
代表著作
參考連結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趙叔孺 主页. 中華博物. [2013年7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中文(繁體)).
- ^ 2.0 2.1 2.2 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安持/述 北山/錄. 业师赵叔孺. 光明網. 2005-12-28 [2013年7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中文(簡體)).
- ^ 趙叔孺. 中國近代繪畫叢刊. 2010年12月 [2013年7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0日) (中文(簡體)).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趙叔孺 主页. 中華博物. [2013年7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日) (中文(繁體)).
- ^ 天一閣藏清同治八年樂善堂大活字本/民國十三年樂善堂木活字本《四明趙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