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贛榆歷代沿革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列表所列的是贛榆地區在歷史各個時期的地理範圍、行政區劃沿革情況[1]

歷代沿革總表

朝代 年代 隸屬 縣名 備註
前22-前17世紀 東夷
前17世紀-前1046年 東夷
西周 前1046-前771年 祝其
東周 前770-前469年
前468-前431年 琅琊
前431-前?年 楚滅,有其地
前414-前379年 越滅,越徙都
前379-前286年 唯強者所有
前286-前256年 淮北皆歸齊
前255-前238年
前238-前224年 淮北皆歸齊
前224-前221年
薛郡
前221-前212年 琅琊郡 贛榆 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琅琊郡
薛郡
前212-前207年 琅琊郡 贛榆
東海郡 秦始皇三十五年,分薛郡東部為東海郡
西漢 前203-前201年 齊國楚國--琅琊郡 贛揄 前202年,齊國改稱楚國
齊國楚國--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前201-前181年 齊國--琅琊郡 贛揄
楚國--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前181-前179年 琅琊國 贛揄
楚國--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前178-前155年 琅琊郡 贛揄
楚國--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前154-前107年 琅琊郡 贛揄
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前106-前1年 徐州刺史部--琅琊郡 贛揄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公元1-8年 徐州刺史部--琅琊郡 贛揄 贛揄縣移治郁洲
扶德侯國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祝其
利城
新莽 9-24年 琅琊(填夷)郡 贛揄 馬宮死,扶德侯國除,地還於贛揄縣
扶德侯國
東海(沂平)郡 祝其(猶亭) 25-26年為張步董憲所據。
利城(流泉)
東漢 27-29年 齊國--琅琊郡 贛揄
海西國--東海郡 祝其
利城
29-30年 琅琊郡 贛揄
海西國--東海郡 祝其
利城
30-39年 琅琊郡 贛揄
東海郡 祝其
利城
39-58年 琅琊國 贛揄
東海國 祝其
利城
58-80年 琅琊國 贛揄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祝其
利城
80-198年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贛揄
祝其
利城
198-220年 徐州刺史部--利城郡 祝其 贛揄縣省
利城
三國 220-225年 徐州刺史部--利城郡 祝其
利城
225-265年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祝其
利城
西晉 265-280年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祝其
利城
280-317年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贛榆 280年,復贛榆縣,治艾不城,尋移治郁洲
祝其
利城
東晉 317-323年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贛榆
祝其
利城
323-412年 南徐州--南東海郡 祝其 2縣先僑於曲阿晉穆帝永和間移治京口
利城
412-420年 徐州--南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北徐州--東海郡 贛榆
劉宋 421-?年 徐州--東海郡 贛榆
南徐州--南東海郡 祝其
利城
?-?年 徐州--東海郡 贛榆 ?年,省祝其
南徐州--南東海郡 利城
?-467年11月 徐州--東海郡 贛榆
467年11月-470年 東徐州--東海郡 贛榆
470-481年 2州(僑)--東海郡 贛榆 3郡皆贛榆(郁洲)分置
東海
蕭齊 2州(僑)--海西郡 郁縣
2州(僑)--齊郡 -
482-502年 青州(僑)--北海郡劉宋齊郡改) 贛榆
都昌 劉宋郁縣
廣饒 劉宋東海
膠東 僑置
劇縣
下密
平壽
蕭梁 502-530年 2州(僑)--北海郡 贛榆
都昌
廣饒
膠東
劇縣
下密
平壽
南北2青州(僑)--齊郡 -
南北2青州(僑)--? 高密
530-549年 2州(僑)--北海郡 贛榆
都昌
廣饒
膠東
劇縣
下密
平壽
南北2青州(僑)--齊郡 -
南北2青州(僑)--? 高密
懷仁
東魏 549-553年 南青州--義塘郡(治義塘縣 義塘
歸義
懷仁
海州--東海郡蕭梁北海郡改稱,治贛榆,後移治臨海鎮) 贛榆
安流 蕭梁都昌
北齊 廣饒
下密 蕭梁齊郡
海州--武陵郡(治上鮮縣 上鮮 蕭梁高密
洛要
553-573年 南青州--義塘郡 歸義 義塘郡懷仁縣移治古辟陽城
懷仁
海州--東海郡(治臨海鎮) 贛榆
安流
廣饒
下密
海州--武陵郡(治洛要縣 上鮮
洛要
573-577年 2州(僑)--北海郡 贛榆 因蕭梁舊制
都昌
廣饒
膠東
劇縣
下密
平壽
南北2青州(僑)--齊郡 -
南北2青州(僑)--? 高密
懷仁
北齊 577年 南青州--義塘郡 歸義
懷仁
海州--東海郡(治臨海鎮) 贛榆
安流
廣饒
下密
海州--武陵郡(治洛要縣 上鮮
洛要
北齊 577-583年 徐州總管府--海州--東海郡(治廣饒 廣饒
東海
徐州總管府--海州--武陵郡(治洛要 上鮮
洛要
青州總管府--莒州--義塘郡(治古辟陽城) 義塘
歸義
懷仁 懷仁縣移治黃郭戍
583-604年 徐州總管府--海州 廣饒 601年改廣饒東海
懷仁
605-617年 東海郡 東海
懷仁
617-621年 海州 東海 臧君相等所據
懷仁
621-625年 海州總管府--海州 懷仁 623年省新樂祝其。625年省祝其利城懷仁;廢環州,以青山石城、贛榆入東海,隸於海州
祝其
利城
新樂
海州總管府--環州 東海
青山
石城
贛榆
625-627年 海州 懷仁
627-742年 河南道--海州
742-758年 河南道--東海郡
758-759年 河南節度使--海州
759-761年 青密(原北海)節度使--海州
762-819年 淄青平盧節度使--海州
819-820年 沂海兗密都團練觀察使--海州 兗海沂密都團練觀察使後升節度使,876年賜號泰寧軍
820-899年 兗海沂密都團練觀察使--海州
899-919年 淮南節度使--海州
楊吳 919-937年 海州
南唐 937-958年
後周 958-960年
北宋 960-976年 淮南節度使
977年 海州 自977年,各州直隸京師,節度使無州郡
978-984年 淮海國淮南節度使--海州
985-993年 海州
993-1072年 淮南道--海州
1072-1130年 淮南東路--海州
偽齊 1130-1137年 海州 自1130年,淮北為南北交兵處。1167年,金改懷仁為贛榆
1137-1167年 山東東路--海州
1167-1234年 贛榆
南宋 1140-1258年 淮南東路--海州 懷仁
蒙古 1231-1262年 益都行省--海州 贛榆
南宋 1262-1275年 淮南東路--西海州--東海軍
1275年 淮東元帥府--西海州
1276年 淮東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1276-1278年 江淮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1278-1282年 江淮行省--淮東道宣慰司--海州總管府
1283年 江淮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1284年 江淮行省--淮東道--淮安路--海寧州
1285-1286年 江浙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1287-1291年 江淮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1291年 山東宣慰司--海寧州
1292-1330年 河南江北行省--淮東道--淮安路--海寧州
1331-?年 武寧國郯國--海寧州
1352-1364年 淮南江北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1364-1367年 淮南江北義兵都元帥王宣父子
1367-1368年 江南行中書省--淮安府--海州
1368-1403年 直隸--淮安府--海州
1403-1645年 南直隸--淮安府--海州
1645-1660年 江南布政使司--淮安府--海州
1660-1665年 江南左布政使司--淮徐道淮海道--淮安府--海州 1663年,淮徐道改為淮海道
1665-1667年 江南省江寧巡撫--淮海道--淮安府--海州
1667-1724年 江蘇省布政使司--淮海道淮揚道--淮安府--海州 1670年,淮海道改為淮揚道
1724-1760年 江蘇省布政使司--淮揚道淮徐道--海州直隸州 1743年,淮揚道改為淮徐海防道
1760-1903年 江寧布政使司--淮徐道淮徐揚海道--海州直隸州 1765年,淮徐海防道改為淮徐道。1860年,改為淮徐揚海兵備道
1903-1905年 江淮巡撫--淮徐揚海兵備道--海州直隸州
1905-1911年 江北提督--淮徐揚海兵備道--海州直隸州
民國 1912-1933年 江蘇省
1934-1948年 江蘇省東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9-1945年 淮海特別區(後改為淮海省 日偽政權
1940年11月-1941年8月 山東省--莒日臨贛四縣聯合辦事處 抗日民主政權
1941年8月-1944年6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
1944年6月-1945年1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行署
1945年1月-1945年4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行署 蘆山
1945年4月-1945年9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專署 贛榆
蘆山
1945年9月-1945年11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專署 贛榆
1945年11月-1946年5月 竹庭
1946年5月-1946年7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二專署
1946年7月-1949年1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
1949年1月-1949年7月 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第六專署
1949年7月-1950年10月 山東省--濱海專署
共和國 1950年10月-1952年12月 山東省--臨沂專署 贛榆
1953年1月-1983年2月 江蘇省--徐州專區
1983年3月- 江蘇省--連雲港市
先秦時期
秦漢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
民國以後時期


參考文獻

  1. ^ 贛榆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赣榆县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