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基洛夫
謝爾蓋·基洛夫 Сергей Киров | |
---|---|
亞塞拜然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 |
任期 1921年—1926年 | |
前任 | 格里戈里·卡明斯基 |
繼任 | 列萬·米爾佐揚 |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列寧格勒州委員會書記 | |
任期 1926年—1934年 | |
前任 | 職位建立 |
繼任 | 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烏爾茹姆 | 1886年3月27日
逝世 | 1934年12月1日 蘇聯列寧格勒 | (48歲)
國籍 | 蘇聯 |
獲獎 | |
簽名 |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俄語: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羅馬化:Sergey Mironovich Kirov;1886年3月27日—1934年12月1日),原名謝爾蓋·米羅諾維奇·柯斯特里科夫,蘇聯布爾什維克黨早期領導人。他曾於1926年至1934年擔任列寧格勒州委書記的職務,任期內在其辦公室內被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開槍射殺。此次遇刺事件直接導致了大清洗,但至今真相仍不明晰。
早年革命
基洛夫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烏爾茹姆(位於今天俄羅斯聯邦基洛夫州)的一個窮人家中,原名「謝爾蓋·米洛諾維奇·柯斯特里科夫」。他自小父母雙亡,祖母把他養到7歲,然後把他送到了一個孤兒院。1904年,18歲的他信仰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布爾什維克派。
1905年他參加了俄國1905年革命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06年和1909年三度因印刷非法刊物入獄。之後他搬到高加索地區,以自由派報紙《捷列克報》撰稿人的身份進行工作,在北高加索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的政治工作,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後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在此期間他取了筆名「基洛夫」。
地方領導
1917年十月革命後,他建立了北高加索蘇維埃政權,成了阿斯特拉罕布爾什維克的軍事長官,任阿斯特拉罕邊疆區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南方軍團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之後的三年中他參加了俄羅斯內戰,打退了鄧尼金的哥薩克白軍的進攻。1921年成為亞塞拜然共產黨中央書記,領導巴庫的油田恢復建設。
在1920年代初,在蘇共全黨的大辯論中,他堅決支持史達林,反對托洛斯基和季諾維也夫。1926年到列寧格勒接替季諾維也夫任州委書記。在列寧格勒,他領導了當地的工業建設,強硬推行農業集體化,拆除了幾十座教堂,逮捕被認為是對抗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分子。同時,他口才出眾,當時政治局委員中,敢於到工廠去直接面向工人講演的,唯有他一個[1]。1930年,擔任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和聯共(布)中央西北局書記。
政治新星
1930年代,基洛夫在蘇共黨內風頭日盛。1930年7月13日,基洛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被選為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會書記,進入蘇聯最高領導層。
在柳京集團反對史達林的處理會議中,基洛夫挺身而出,反對史達林對他們處以極刑的決定。
1934年的中央委員會選舉中,基洛夫得到最少的反對票3票,同時史達林得到最多的292張反對票。政治局委員卡岡諾維奇下令將選票銷毀,宣布史達林和基洛夫並列得到3張反對票。史達林得以繼任總書記,而基洛夫任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書記、中央組織局成員。史達林曾建議基洛夫到莫斯科工作,基洛夫沒有同意。
回到列寧格勒之後,基洛夫還自作主張把一部分軍隊的庫存糧食拿出來分給饑饉的工人。
遇刺和影響
1934年12月1日,一個因為工作安排不得志而多次上訪的人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維奇·尼古拉耶夫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列寧格勒市委所在地斯莫爾尼宮,用手槍將基洛夫打死。相關證人也很快離奇死亡。
這次刺殺的動機有爭風吃醋(基洛夫很討女人歡心,與多人有染)、德國人主使(尼古拉耶夫事前數次去德國領事館,事發後次日德國領事回國再未赴蘇聯)、史達林清除威脅等多種說法。
史達林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對此案的高度重視,他親自前往列寧格勒參與調查和審訊,並且認為此次暗殺是由托洛斯基及其反對派所策劃,繼而以此案為契機,開始了針對布哈林、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老布爾什維克的清洗,史稱「大清洗」。1936年8月,莫斯科審判了所謂「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恐怖中心」,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整個大清洗中,近百萬人被公開或秘密處決,更多的人被送進古拉格,全蘇聯兩百多萬黨員中近半數被開除出黨。蘇聯紅軍肅反前的5名元帥,有3人被處決,只剩下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兩人。各軍區、海軍、空軍的司令員、軍團的軍長等高級指揮官大部分被殺,海軍艦隊司令員只剩下1名。在415名師、旅長中,有296人被處決[1]。這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創造了便利。
根據逃亡美國的蘇聯格別烏將軍亞歷山大·奧爾洛夫回憶,對基洛夫的暗殺從始至終是史達林的特務頭子雅戈達所一手策劃。赫魯雪夫上台後,在蘇共二十大上,公開暗示是史達林策劃了這起暗殺事件。戈巴契夫執政期間曾組織人調查,但時日已久,沒有結論。
基洛夫死後蘇聯有多處地點以他命名,如列寧格勒芭蕾舞基洛夫劇院(現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基洛夫州及其首府基洛夫市(舊稱維亞特卡;Вятка)、卡盧加州的基洛夫市、莫斯科地鐵的基洛夫站(1935年至1990年)、伏爾加格勒的基洛夫區、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基洛夫劇院(1935年至1992年,現馬林斯基劇院)等等。另外,還有基洛夫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 (1936年))等等。蘇聯解體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受當地去共產主義化以及去蘇化、去俄化風潮的影響,將本國境內多處包含蘇聯人物的地名、雕像等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和拆除。1939年在亞塞拜然巴庫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基洛夫塑像,1991年亞塞拜然獨立後塑像被拆除。烏克蘭在2015年通過去共產主義化法令後,於2016年將基洛夫格勒州首府名稱從1934年得名的基洛夫格勒改名為克羅皮夫尼茨基,烏克蘭憲法法院還於2019年同意將整個基洛夫格勒州更名為「克羅皮夫尼茨基州」,但至今仍未執行。
作品
著有《基洛夫言論集》,並參與了《蘇聯國內戰爭史》的編輯工作,同史達林、日丹諾夫一同審閱過《蘇聯近代史教程》、《蘇聯通史教程》,還發表過《關於蘇聯歷史教科書提綱的意見》和《關於近代史教科書提綱的意見》等書[2]。
相關
- 生前最喜歡的音樂為俄國作曲家伊利亞·阿列克謝維奇·沙烏地洛夫的《在滿洲的山崗上》,死後葬禮上亦曾播放,史達林亦多次聽此曲。
- 電子遊戲《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中的基洛夫空艇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Киров 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на сайте Хроноса (俄文)
- 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на сайте peoples.ru (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