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論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論衡
作者王充
語言文言文
成書年代東漢
發行資訊
保存狀態篇數:85
卷數:13
出版地點中國

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內容主旨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摻進了讖緯學說,而其集大成者的是《白虎通義》。王充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神秘主義的讖緯說。「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王充還在書中批判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並認為「天」並非是神,而是無意識的自然之物,天和萬物一樣,都是由「氣」組成[2]

因為《論衡》一書被認為是「詆訾孔子」,「厚辱其先」,故遭到當時以及後來的很多統治者的冷遇和禁錮,將它視之為「異書」。

參考資料

  1. ^ 《後漢書》卷49注引袁山松《後漢書》: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恆秘玩以為談助。其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
  2. ^ 王充的生态伦理思想(一).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