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毛蝨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毛蝨目
化石時期:始新世至現今
陰蝨 Pthirus pubi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囓蟲目 Psocodea
亞目: 粉囓蟲亞目 Troctomorpha
下目: 小嚙蟲下目 Nanopsocetae
小目: 蝨毛小目 Phthiraptera
Haeckel, 1896
亞目

見內文

毛蝨目[註 1]學名Phthiraptera)是原蝨目食毛目的合稱,通稱蝨子(英語:louse)。全世界約有3,000種。蝨寄生於人體、其他哺乳動物(除了單孔目蝙蝠外)和鳥類的身上。以人類為宿主的蝨有三種:人頭蝨人體蝨陰蝨(又稱恥陰蝨)。其中,人頭蝨人體蝨屬於蝨科(Pediculidae)下的人蝨種陰蝨屬於陰蝨科(Phthiridae)下的陰蝨種。

蝨體型較小,無,身體扁平,寄生於毛髮處,有善於勾住毛髮的(攫握器)。蝨為漸變態發育,終生寄生於宿主體表,以宿主血液毛髮、皮屑等為食。寄生於人體的蝨主要以宿主血液為食,其幼蟲每日吸血1次,成蟲每日吸血數次。

分類

傳統上,本分類可分為兩個亞目:蝨亞目(Anoplura,又名吸蝨亞目)和食毛亞目(Mallophaga);後來發現食毛亞目原來是個並系群,所以再重新分類為以下四個亞目:

  • 蝨亞目(Anoplura):蝨子,主要生長於哺乳類動物身上。
  • 象蝨亞目(Rhyncophthirina):大象跟疣豬身上的寄生蟲,其口器能穿透宿主厚厚的表皮。
  • 絲角亞目(Ischnocera):主要寄生在鳥綱物種的毛髮,但亦有一個科寄生在哺乳類動物身上。
  • 鈍角亞目(Amblycera):絲角亞目的近親,但比較原始,在鳥類間很常見,但亦見於南美洲及澳大利亞的哺乳類動物身上。

到了2000年代後期,根據分子生物學形態學的研究確認了毛蝨目與囓蟲目是近親,而毛蝨目其實是從粉囓蟲亞目演變而成的[1][2],因此這兩個目應該重組成為囓蟲總目(Psocodea,又名嚙總目[3][4]

本條目仍列出與囓蟲目合併前本分類以下的四個亞目。

蝨亞目 Anoplura

蝨亞目又名吸蝨亞目[5]

  • 海獸蝨科 Echinophthiriidae
  • 松鼠蝨科 Enderleinellidae
  • 獸蝨科 Haematopinidae:又名血蝨科[5]
  • 鉤蝨科 Hamophthiriidae
  • 甲脅蝨科 Hoplopleuridae
  • 土豬蝨科 Hybothiridae
  • 毛蝨科 Linognathidae:又名鄂蝨科[5]
  • 駱蝨科(微胸蝨科)Microthoraciidae
  • 新毛蝨科(新顎蝨科)Neolinognathidae
  • 蠻豬蝨科 Pecaroecidae
  • 猿蝨科 Pedicinidae
  • 蝨科 Pediculidae
    • 人頭蝨:寄生於人類頭髮中,體長約3mm,雌蝨略大於雄蝨,身體狹長,呈灰白色或白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3對足。頭蝨產於髮根處,以後居多,卵橢圓形,色,俗稱蟣子。卵孵化後的若蟲稱為蟣,蟣較蝨外形相似、但體型較小,尤其是腹部較成蟲短小。若蟲蛻皮3次後成為成蟲。
    • 人體蝨:人體蝨又稱衣蝨,寄生於人類軀幹和四肢,不吸血時隱藏於衣物縫隙褶皺內。體蝨外表與頭蝨相似,但體型略大。
  • 陰蝨科 Phthiridae
    • 陰蝨:主要寄生於人體陰毛處,也有寄生於睫毛腋毛眉毛頭髮及其他濃密體毛處的報道。陰蝨體型較體蝨、頭蝨為小,約1~3mm,身體扁平,呈灰白色,外形如同螃蟹,故又稱蟹蝨(crab louse)。陰蝨卵產於陰毛根部,橢圓形,紅褐色或鐵鏽色。卵孵化後的若蟲比成蟲小,也以血液為食。
  • 細毛蝨科 Polyplacidae
  • 驢蝨科(馬蝨科)Ratemiidae

象蝨亞目 Rhyncophthirina

絲角亞目 Ischnocera

鈍角亞目 Amblycera

  • 袋鼠羽蝨科(袋鼠鳥蝨科)Boopidae
  • 鼠鳥蝨科 Gyropidae
  • 水鳥蝨科 Laemobothriidae
  • 短角鳥蝨科 Menoponidae
  • 鳥蝨科 Ricinidae
  • 毛羽蝨科(毛鳥蝨科)Trimenoponidae

疾病

蝨病本身是寄生蟲疾病,蝨吸血時會向人體內注入唾液以防止血液凝聚,因而使人產生搔癢感。人亦可能因抓搔而使皮膚破損、潰爛和細菌感染。此外,人體蝨還可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戰壕熱回歸熱等惡性傳染病。

陰蝨本身並不傳播其他疾病,但是由於陰蝨主要通過人類性行為傳播,故屬於性傳播疾病的一種。

注釋

  1. ^ 「蝨」,拼音shī注音南京官話5,所櫛

參考來源

  1. ^ Yoshizawa, K.; Johnson, K. P. Morphology of male genitalia in lice and their relatives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Systematic Entomology. 2006, 31 (2): 350–361. doi:10.1111/j.1365-3113.2005.00323.x. 
  2. ^ Johnson, K. P.; Yoshizawa, K.; Smith, V. S. Multiple origins of parasitism in lic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2004, 271 (1550): 1771–1776. PMC 1691793可免費查閱. PMID 15315891. doi:10.1098/rspb.2004.2798. 
  3. ^ 梁維仁. 昆蟲分類學-科博館參訪心得 (PDF).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2012-05-29 [2014-08-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6) (中文(繁體)). 
  4. ^ Bess, Emilie, Vince Smith, Charles Lienhard, and Kevin P. Johnson (2006) Psocodea. Parasitic Lice (=Phthiraptera), Book Lice, and Bark Lice. Version 8 October 2006 (under construction). http://tolweb.org/Psocodea/8235/2006.1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http://tolweb.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5.0 5.1 5.2 吸血虱(Sucking Lice). 動物衛生監督交流. [201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2) (中文(簡體)).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蝨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