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藩
蔡樹藩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 | |
任期 1954年11月-1958年10月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別名 | 字子煥 |
出生 | 1905年11月24日 大清湖北省漢陽縣 |
逝世 | 1958年10月17日 蘇聯楚瓦什共和國卡納什 | (52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陳書漣 |
專業 | 軍人 |
宗教信仰 |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
蔡樹藩(1905年11月24日—1958年10月17日),字子煥,湖北漢陽縣蔡甸鎮龔家小嶺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軍事將領。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蔡樹藩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紅二十二軍政委等職,在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左臂中槍無藥治療,被迫截肢。後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委、紅九軍團政委,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擔任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司法內務部部長、陝北紅三十軍政委、陝甘寧邊區第二作戰區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內務委員會主任、八路軍129師兼太行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中共西南軍政委員會勞動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58年,中國政府應阿富汗等國政府邀請,由鄭振鐸、蔡樹藩率領的中國文化代表團,在經過蘇聯卡納什地區時發生空難,全團遇難。
生平
早年經歷
蔡樹藩1917年由私塾轉入蔡甸鎮國民小學讀書,終因家境貧困而輟學。1920年在江西安源煤礦工作,1922年9月參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曾任工人代表。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任礦區團委委員。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1927年起任中共漢口口區區委委員兼勞動童子團團長。七一五事件後被逮捕,此後經營救獲得釋放,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2]。1928年起,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3]。
1930年回國,被派往蘇區,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紅二十二軍政委等職,後負腿傷。在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左臂中槍無藥治療,被迫截肢[4]。1933年因紅軍整編,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委。1933年,蔡樹藩擔任紅九軍團政委,與羅炳輝搭檔[5]。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並指揮湘江戰役。1935年遵義會議後,擔任中央軍委縱隊政委、陝甘支隊第三縱隊副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6]。到達陝北後,擔任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司法內務部部長[7]。1936年4月起,蔡樹藩擔任陝北紅三十軍政委[8]、陝甘寧邊區第二作戰區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蔡樹藩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內務委員會主任,年底去蘇聯治病。1939年4月回國,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9]。1940年,任129師兼太行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百團大戰[10][11]。1942年,參與組織指揮反掃蕩作戰[12],9月起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委員。1943年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後參加中共七大[13]。
1945年9月,蔡樹藩調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4]、中共張家口市委委員。1946年2月,他兼任晉察冀區行政委員會復員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5月,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合併成華北軍區,蔡樹藩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勞動部部長等職[16]。1954年,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7]。1957年,參與起草《準備勞動與衛國制度暫行條例》(後改稱《勞動衛國體育條例》)工作。1958年,中國政府應阿富汗等國政府邀請,由鄭振鐸、蔡樹藩率領的中國文化代表團,在經過蘇聯卡納什地區時發生空難,全團遇難[18][19]。
參考文獻
- ^ 陳榮華. 中国革命史手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 451.
- ^ 李蓉,張延忠主編. 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增订本.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 35. ISBN 978-7-5098-0330-1.
- ^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湖北省志: 人物. 湖北人民出版社. : 335.
- ^ 薛春德,劉心明著. 独臂将军传奇.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6: 36. ISBN 7-80206-335-3.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345. ISBN 978-7-80237-381-5.
- ^ 王健英. 中国红军人物志.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 882. ISBN 7-218-03199-4.
- ^ 中共武漢市委. 黨史辦公室. 武汉风云人物:第一辑. 武漢出版社. 1988: 60. ISBN 7-5430-0079-2.
- ^ 任百平,郭寶主編. 数风流人物 1936年红军东征.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 519. ISBN 7-5073-1788-9.
- ^ 八路军大事记(1939年).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5-04-16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 ^ 王聚英等編著. 八路军将领传略.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6: 219. ISBN 7-5065-5092-X.
-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117. ISBN 978-7-5033-2252-5.
- ^ 《劉伯承傳》編寫組. 刘伯承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 169. ISBN 978-7-8009-2101-8.
-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20. ISBN 7-208-05733-8.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12. ISBN 978-7-80237-381-5.
- ^ 北京軍區《華北野戰部隊戰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部队战史. 解放軍出版社. 2011: 301. ISBN 978-7-5065-6162-4.
- ^ 唐玉良. 《中国工人运动史》.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347.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 《武汉文史资料》, Volumes 59-62. 1995: 102.
-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硏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220. ISBN 9787801363183.
- ^ Haine, Edgar. Disaster in the Air. Rosemont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rporation. 2000: 187 [2015-08-15]. ISBN 0-8453-477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