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蒙特婁老城

座標45°30′04″N 73°33′22″W / 45.501095°N 73.556026°W / 45.501095; -73.556026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特婁老城
Vieux-Montréal
蒙特婁老城的天際線
蒙特婁老城在蒙特婁的位置
蒙特婁老城
蒙特婁老城
坐標:45°30′04″N 73°33′22″W / 45.501095°N 73.556026°W / 45.501095; -73.556026
國家加拿大
魁北克省
蒙特婁
瑪麗城
面積[1]
 • 陸地0.71 平方公里(0.27 平方英里)
人口(2011)[1]
 • 總計4,531人
 • 密度6,381.7人/平方公里(16,529人/平方英里)
 • Change (2006-11)21.8%
 • Dwellings3,312
官方名稱Site patrimonial de Montréal
類型Site patrimonial déclaré
評定時間1964-01-08
參考編碼93528

蒙特婁老城(法語:Vieux-Montréal)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市的一個歷史城區。蒙特婁老城由法國定居者創建於1642年,即瑪麗城堡壘(Fort Ville-Marie)。這裡許多建築的歷史可追溯到新法蘭西時期[2]瑪麗城(Ville-Marie)區就得名於這個17世紀定居點。該區是蒙特婁舊港的所在地,西到麥基爾街(McGill Street),北到Ruelle des Fortifications,東到聖安德烈街,南到聖羅倫斯河。該區最近修改邊界後,已擴大到西到蘇斯·格尼斯街(Rue des Soeurs Grises)、北到聖安托萬街,東到聖休伯特街。1964年,魁北克省文化部宣布蒙特婁老城大部分地區為歷史區[2]

歷史

早期法國定居點

1605年,薩繆爾·德·尚普蘭聖羅倫斯河與小聖皮耶河(Petite Rivière St-Pierre)匯合處的皇家廣場建立了一個毛皮貿易站。它毗鄰今天的德尤維爾廣場卡利耶爾角博物館。後來,由於易洛魁聯盟入侵,定居者被迫放棄貿易站。

最初的蒙特婁定居點成立於1642年。它被稱為瑪麗城,大致與尚普蘭設立的交易站位於同一個位置。創始人保羅·喬梅迪·德邁森紐夫於1643年建造了一座要塞,作為聖母會(Société Notre-Dame)的總部,該組織的使命是使第一民族改信基督教,在新法蘭西建立並負責管理一個基督教居民點。居民點由聖敘爾皮斯會的讓-雅克·奧利爾和耶雷梅·勒·羅伊爾·德拉·達弗西埃創立。

法國殖民地

1725.

1663年3月9日,聖母會解散後[3],聖敘爾皮斯會(1657年到達)成為蒙特婁的莊園貴族,因為殖民地由國王路易十四個人控制。新制度將蒙特婁島分封給他們,他們有義務住在這裡,通過耕種土地,確保其得到發展。1665年,路易十四派來了1,200人。聖敘爾皮斯會在島嶼中心建立了莊園。弗朗索瓦·多利爾·卡松神父開闢了殖民地最早的街道網格。這些早期街道包括聖母街、聖保羅街和聖雅各街。那個時代的建築包括主宮醫院(Hôtel-Dieu)、聖敘爾皮斯神學院和聖母堂(後來由蒙特婁聖母聖殿取代)。

18世紀初,「蒙特婁」這個名字(最初指的是皇家山)逐漸取代了瑪麗城。瑪格麗特·布爾吉耶斯修女(她創立了聖母會)在1657年的到來,以及耶穌會方濟各會於1692年的到來,有助於確保居民點的天主教性質。蒙特婁最初的防禦工事,由加斯帕德·喬塞格羅斯·德·萊利建於1717年,形成了當時蒙特婁的邊界。德·萊利建造了防禦工事,以確保定居點免受英國入侵。雖然城牆可以提供安全保障,防止入侵,但是又面臨另一個問題:城市發展局限在城牆內,大量帶壁爐的木屋集中在一起,導致許多毀滅性的火災。1721年,蒙特婁收到來自法國的皇家命令,禁止建造木建築,必須使用石頭建造建築物,但禁令並未得到充分尊重。

英國控制

1763年七年戰爭之後,加拿大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的統治從根本上改變了蒙特婁老城的面貌,部分原因在於大火燒毀了城市的大部分,由英國人負起重建城市的任務。1765年5月,大火燒毀了大約110所房屋,然後摧毀了古老的卡利埃府和原總醫院。1768年4月,聖若翰洗者街和沃德雷伊爾府之間的88所房屋被燒毀,包括聖母會修道院。在兩起火災之間,該市近一半的建築物被毀。在接下來的年份里,這個城市密集地進行重建。1803 年 6 月 6 日,一場大火燒毀了監獄、教堂和耶穌會的產業、十幾所房屋和沃德雷伊爾城堡(Château Vaudreuil)。兩名投機者買下了城堡的花園,三分之一賣給市政廳,其餘的分成七塊,留給自己。該市最古老的公共紀念碑納爾遜紀念柱(Nelson's Column)[4] 建於1809年,位於賣給市政廳的原花園地塊。地塊的一部分闢為新的市場廣場,稱為新市場(Marché Neuf),1845年改為現名雅克·卡蒂亞廣場。耶穌會教堂占用的空間變成了沃克林廣場(Place Vauquelin),蒙特婁市政廳於1873年在原耶穌會花園興建。

1812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豪華的Mansion House hotel酒店,它深受河狸俱樂部(Beaver Club)的歡迎,並設有蒙特婁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取代它的是英美酒店,擁有約翰·莫爾森建造的皇家劇院,這是該市第一個永久劇院。該酒店於1833年燒毀,1845年在孟斯庫爾市場重建。1849年,一場騷亂引發了一場大火,並引發了政治後果,當時,當時,托利黨群眾抗議一項法律,焚燒德尤維爾廣場的蒙特婁議會大廈。1903年,議會火災現場成立蒙特婁第一個消防站。該建築仍然存在,現在是蒙特婁歷史中心

殖民當局於1804年決定對該區進行第一次徹底改造,拆除了蒙特婁市中心周圍的防禦工事。1815年完工後,擴大了蒙特婁老城的範圍,改善了進城的交通。19世紀見證了資產階級的出現,其中大多數是蘇格蘭商人。港口的日益活躍改變了城市景觀。住宅區離開了蒙特婁老城,因為富有的蘇格蘭和英國商人在皇家山下建造了豪華住宅區,稱為黃金平方英里(Golden Square Mile)。英語影響力成為銀行、製造業、商業和金融領域的主導力量。聖雅各街成為蒙特婁的金融中心,擁有蒙特婁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等大型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

聖雅各街的大部分金融建築是由英語建築師設計的。如約翰·奧斯特勒]設計的舊法院大樓和海關大樓、孟斯庫爾市場,甚至蒙特婁聖母聖殿也是如此(其立面是來自紐約的愛爾蘭新教徒詹姆斯·奧唐納的作品)。唯一值得注意的例外是蒙特婁市政廳,它受到雷恩市政廳的啟發。19世紀晚期建築的維多利亞風格,與 法屬時期使用的石砌建築,發生了重大改變,影響了蒙特婁老城的面貌。

衰落、保護和復興

該區在 20 世紀初繼續發展,奧爾德雷德大廈(1929-1931 年)、拉索韋加德大廈(1913 年)和第一證券交易所(1903-1904 年)等著名建築的建造證明了這一點。港口活動、金融部門和市政府幫助維持活動,直到1929年大蕭條爆發。在大蕭條時期,港口設施的進一步搬遷東移,使蒙特婁老城失去許多與海運貿易有關的公司,留下許多廢棄的倉庫和商業建築。市中心區向北移動了幾個街區,而且幾乎完全沒有居民(1950年只有幾百人),當企業在一天結束時關閉時,該區出現空無一人的效果。當時,缺乏夜生活使該區因夜間危險而聲名狼藉。

蒙特婁老城越來越發現自己正在改變,以適應汽車的崛起。在20世紀中葉,一些著名的地點,如兵器廣場德尤維爾廣場和雅克·卡蒂亞廣場,交通擁擠不堪。市政當局並不了解其潛在的遺產價值,都市計畫者想要拓寬街道,這意味著要夷平許多老建築。修建一條沿河高架公路的提議,促使人們採取保護該區的行動。出生於荷蘭的建築師和都市計畫師丹尼爾·范·金克爾在1960年代早期在拯救該地區免遭破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蒙特婁市新成立的規劃部門的助理局長,他說服當局放棄修建一條穿過舊城的高速公路的計劃。[5]1964年,蒙特婁老城大部分地區被列為歷史街區。儘管如此,魁北克政府還是夷平了幾座19世紀的建築,以建造一座新的法院。

該地區除了住宅回歸外,對酒店業也極具吸引力。在19世紀,所有主要酒店都在蒙特婁老城,但到1980年已經沒有了。2009年,大約有20家酒店,大部分是修復的舊建築。源源不斷的遊客,以及新居民的存在,促進了夜生活和娛樂。此外,市政當局還投入大量資金,更新該區的基礎設施。雅克·卡蒂亞廣場德尤維爾廣場的一部分地點已經重新設計,兵器廣場的修復正在進行中。還制定了照明計劃,以突出不同的立面風格。現在人們一致認為,蒙特婁老城的歷史遺產是其主要資產。在重建的幫助下,它現在是蒙特婁的主要旅遊目的地。

建築和都市計畫

蒙特婁老城是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6] 有些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它是北美最古老的城區之一。在老城區東部的雅克·卡蒂亞廣場附近可以發現以下著名建築:蒙特婁市政廳孟斯庫爾市場進教之佑聖母小堂,以及保存完好的殖民大廈,如哈默介城堡喬治·艾蒂安·卡地亞爵士國家歷史遺址。再往西,兵器廣場(Place d'Armes)由南側的蒙特婁聖母聖殿主宰,它旁邊是聖敘爾皮斯神學院(蒙特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廣場的其他幾側是商業建築,北面是原蒙特婁銀行總行大樓,西側是奧爾德雷德大廈和1888年的紐約人壽保險大廈,這是加拿大最古老的摩天大樓。聖雅各街的其他地方,從鼎盛時期(作為加拿大的金融中心)開始,都排列著老舊的銀行大樓,如舊皇家銀行大樓(Old Royal Bank Building)。

孟斯庫爾市場

老城區的西南部,包含蒙特婁第一個定居點的重要考古遺蹟(大約在德尤維爾廣場和皇家廣場),卡利耶爾角博物館。蒙特婁老城的建築和鵝卵石街道得到維護或修復,以保持早期定居點的城市外觀,而馬車幫助維持這種形象。

老城區的河岸被蒙特婁舊港(Vieux-Port)占用,其海事設施被娛樂空間以及各種博物館和景點所包圍。亞歷山德拉碼頭的伊伯維爾碼頭是郵輪碼頭。每年約有50,000名乘客乘坐大型遊輪在聖羅倫斯航道上航行。

戰神廣場

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是位於蒙特婁市政廳和瑪麗城高速公路之間的大型公共空間。這裡享有蒙特婁市中心蒙特婁唐人街的景致。它由於位置和考古遺蹟而引人注目。那裡兩行平行的石頭,是當今蒙特婁仍然可以看到殖民時代武裝定居點的物證的為數不多的地點之一。

交通

蒙特婁老城可以從市中心通過蒙特婁地下城市到達,有幾條巴士路線,以及幾個地鐵站戰神廣場站兵器廣場站維多利亞廣場-國際民航組織站。在夏季,開通前往南岸城市隆格伊渡輪

參考文獻

  1. ^ 1.0 1.1 Census Profile: Census Tract: 4620055.01. Canada 2011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April 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2. ^ 2.0 2.1 Old Montréal / Centuries of History - Ville-Marie. www.vieux.montreal.qc.ca. [201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3. ^ Société de Notre-Dame de Montréal. patrimoine-culturel.gouv.qc.ca. [2019-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4. ^ Explore Montreal's history through its monuments, public art: Four must-sees among hundreds of pieces. nationalpost.com. [January 6, 2019]. 
  5. ^ Martin, Sandra. Sandy van Ginkel rescued Old Montreal from freeway developers. The Globe and Mail. 2009-07-23 [200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6. ^ Quais du Vieux-Port de Montréal : Bilan positif pour l’été 2009. arvm.ca/. [2019-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