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葡屬帝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葡屬帝汶
Timor Português
1702年—1975年
葡屬帝汶國旗
國旗
葡屬帝汶國徽
國徽
地位殖民地(1515年-1521年
葡萄牙海外省(1955年-1975年)
首都狄力
常用語言葡萄牙語
君主 
• 1515年-1521年
曼努埃爾一世(首)
總統 
• 1974年-1975年
弗朗西斯科·達科斯塔·戈麥斯(末)
• 1996年-1999年
若熱·桑帕約(法理上)(末)
總督 
• 1702年-1705年
António Coelho Guerreiro(首)
• 1974年-1975年
Mário Lemos Pires(末)
歷史時期舊帝國主義
• 建立
1702年
• 終結
1975年11月28日(法理上:5月20日)
面積
1970年14,925平方公里
人口
• 1970年
610,500
貨幣葡屬帝汶埃斯庫多
繼承
東帝汶省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今屬於 東帝汶

葡屬帝汶(葡萄牙語:Timor Português),是葡萄牙殖民帝國東南亞的一片殖民地。始於1702年,里斯本政府派出António Coelho Guerreiro為第一位總督,至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片面宣布獨立,短暫建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為止。前後約273年。

殖民地時期

在歐洲人抵達之前,帝汶原本是位於馬來群島上的一個貿易據點,這裡所產的檀香木是其主要輸出品。最早一批來到的強權分別為十六世紀初的葡萄牙人和十六世紀末的荷蘭人;他們都是為了尋找馬六甲香料群島。葡人最早於1556年在今天的Pante Macassar附近登陸,並有一群道明會傳教士建立了Lifau鎮。

1613年,荷蘭人控制了帝汶島的西部。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荷蘭人漸漸掌控大部分的馬來群島,除了葡萄牙掌握的帝汶島東半部。葡萄牙人引進了玉米作為糧食作物,以及咖啡作為商業出口作物。

葡萄牙人引進了羅馬天主教、拉丁字母書寫系統、印刷機和學校制度到東帝汶。

二戰期間由於受到日本的威脅,葡萄牙政府拒絕了盟軍的軍事援助。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即使葡萄牙並未參戰,盟軍為了避免日軍佔領葡屬帝汶威脅其防線側翼而於同年12月17日將其佔領。隨後葡萄牙和英國達成協議歸還葡屬帝汶,但在葡軍接收葡屬帝汶前帝汶戰役旋即爆發,日軍於1942年2月佔領帝汶島。1945年日本投降後,於9月5日將葡屬帝汶統治權交還葡萄牙。

獨立

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獨立,但在9天之後馬上就被印尼入侵並占領,1976年7月成為印尼——東帝汶省(Timor Timur)。接下來的20年裡,不斷發生抗爭運動,並造成了10-25萬人的死亡。

1999年8月30日,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了全民公投,絕大多數的東帝汶人投票同意從印尼獨立。在公投到1999年9月下旬多國維和部隊進駐期間,由印尼軍方組建和支持的反對獨立的東帝汶民兵展開了大規模的焦土運動進行報復。民兵殺害了大約1,400名東帝汶人,並強行驅離了30萬人到西帝汶成為難民。國家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包括住宅、灌溉系統、供水系統、學校、電網等)幾乎100%被摧毀。1999年9月20日,以澳大利亞為首的國際部隊進入以後,才結束了這些暴力行動。

聯合國託管約兩年半後,於2002年5月20日零時正式恢復獨立,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成為國際公認的一個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