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營養強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營養強化(英語:food fortification)指的是在食物中加入微量營養素的行為。營養強化可以是廠家自願,也可以是政府由於公共衛生原因要求。一些地區的飲食可能由於土地或習慣原因缺乏部分營養素,對主糧進行強化就可以防止營養不良[1]

營養強化在英語中可以分為兩個概念。fortification指的是加入任意微量營養素的行為,而enrichment(可譯為「增補」)指的是加回在生產過程中丟失的營養素的行為(例如加回維生素B的精糧)。[2]在一些語境下,前者可以特指加入天然不存在的微量營養素,如食鹽加碘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糧農組織(FAO)認為,營養強化是防止全球營養不足的四大策略中的第二大。[2]世界糧農組織的概況認為,最常見受到強化的食物有穀物及其產品、牛奶及其產品、、副食、和其他飲料,以及嬰兒奶粉[3]據估計,全球每年有300-500萬人死於營養不足。[1]

例子

碘鹽

早在1821年,人類就知道甲狀腺腫是由缺碘導致。1920年,美國學者David Marine、O. P. Kimball提出通過補充碘份治療阿克倫 (俄亥俄州)學齡兒童廣泛存在的甲狀腺腫,認為應該在學校里推行口服碘滴液。Harry Sloan提出使用更方便的食鹽形式進行補充。1922年,David Cowie帶領密西根州醫學會推行碘鹽,在輿論壓力下終於使當地鹽生產商開始加碘。[4]1924年,碘鹽在美國已隨處可見。除密西根外,碘鹽在美國的推廣基本沒有政府立法壓力。[5]碘鹽推廣後,全世界智商有所提升。[6]

奶類

1919年,Edward Mellanby發現魚肝油可治療佝僂病,從此市場上就出現了加入魚肝油的牛奶。1925年,S. J. Cowell發現紫外線光照牛奶效果更好,在1929年完成了牛奶光照機械的專利。在1932年,這兩種技術的有效成份維生素D終於被發現,從此市場上開始出現加入提純維生素D的牛奶。[4]

精糧

1936年,核黃素(維生素B1)的化學結構和合成方式第一次闡明。美國醫學界按照當時飲食習慣的估計,認為美國窮人普遍缺乏各種維生素B,並開始緩慢推廣使用合成營養或高維生素酵母的營養增補方案。二戰時期,美國營養學界宣傳「吃增補麵包,保持國家強壯」,到1942年約有40%的麵粉為加入B1、B3、鐵的強化麵粉。1942年2月,美國陸軍宣布未來只會購買營養增補麵粉,但小規模的磨房仍在向窮人出售低價未增補麵粉。1943年,戰時食品管理局臨時宣布麵包強制營養強化,這才達成了今天幾乎所有美國麵粉都經過強化的局面。現在的美國有市場上有一般「麵粉」和「增補麵粉」,但消費者習慣已經趨向後者。據2000年的研究,麵包添加煙酸成功在美國消滅了糙皮病[7][4]

1996年,美國FDA決定給「增補麵粉」的標準中增加葉酸。此後新生兒神經管缺陷英語Neural tube defect的發病率降低35%,相當於節省了5億美元。[8]

在美國,法律規定政府發放給學校、別國政府、無政府組織的玉米麵、白米、白麵粉必須經過營養增補。[9]

參考文獻

  1. ^ 1.0 1.1 Micronutrient Fortification and Biofortification Challenge. 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8) (英語). 
  2. ^ 2.0 2.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uidelines on food fortification with micronutrient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6 December 2016. 2006 [cited on 2011 Oct 30].
  3. ^ Micronutrient Fortification of Food: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 September 2016.
  4. ^ 4.0 4.1 4.2 Bishai, David; Nalubola, Ritu. The History of Food For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Relevance for Current Fortification Effor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2-10, 51 (1): 37–53. doi:10.1086/345361. 
  5. ^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Control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 History of salt iodization. [3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January 2012). 
  6. ^ McNeil, Donald G. Jr. In Raising the World’s I.Q., the Secret’s in the Salt. New York Times. 2006-12-16 [2008-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7. ^ Park, McDowell et al.; Youngmee K. Park, C. T. Sempos, C. N. Barton, J. E. Vanderveen, and Elizabeth A. Yetley, 「Effectiveness of Food For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se of Pellagra,」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 (2000): 727–38.
  8.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evention (CDC). Updated Estimates of Neural Tube Defects Prevented by Mandatory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 United States, 1995–2011.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16 January 2015, 64 (1): 1–5 [2023-03-03]. PMC 4584791可免費查閱. PMID 255906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9. ^ 7 U.S. Code § 1431c – Enrichment and packaging of cornmeal, grits, rice, and white flour available for distribution. cornell.edu. [28 Septembe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