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之戰 (190年)
滎陽之戰 | |||||||
---|---|---|---|---|---|---|---|
討伐董卓之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關東聯軍 | 董卓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袁紹 曹操 曹洪 鮑信 鮑韜 † 衛茲 † | 徐榮 | ||||||
兵力 | |||||||
二萬騎[1] | 不詳 | ||||||
傷亡與損失 | |||||||
數千[2] | 不詳 | ||||||
滎陽之戰是東漢末年的190年討伐董卓之戰的一部分,在徐榮率領正在撤退的董卓軍在滎陽遭遇討董聯軍追兵時發生。
背景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持異議的地方官和軍閥組成聯軍對抗控制漢獻帝的國相董卓。董卓注意到洛陽不如西面的長安易於防禦,因而將百姓、朝臣及皇帝遷往長安,董卓部眾留守洛陽。在4月9日的大規模遷都中,董卓命士兵將洛陽夷為平地,查抄富戶,劫掠漢帝陵墓。[3]據《三國志》注引《續漢書》,在此次遷都中死去的人「不可勝計」。
駐軍酸棗的曹操視此為攻董卓的機會,對暫歇中的聯軍宣稱:「我們舉義兵以誅暴亂,已經聯合,為何遲疑?最初,如果董卓得知山東起兵(反對他)時,他倚重王室,占據舊都(洛陽),東向進攻勤王軍隊,那麼即使他作為無道,也足以為患。如今他焚燒宮室,劫持天子遷都,天下都震動了,不知道該向著誰,這是老天要滅亡他。一戰可定天下,我們不可失此機會。」[4]曹操爭取到了袁紹和軍閥張邈帳下曹操的朋友衛茲和騎都尉(聯軍假授破虜將軍)鮑信及兗州、豫州軍隊的合作,從酸棗西進,意圖占領成皋。[5][6]
戰役
曹操和衛茲的軍隊進軍到經洛陽途中的重要補給站滎陽治下的汴河,在那裡遭遇徐榮率領的敵軍。經過一日激戰,由家臣和掠奪者等下等人組成的聯軍根本不是董卓部下職業邊軍的對手。[7]聯軍慘敗,死傷甚多,衛茲、鮑韜陣亡,鮑信負傷。此外,曹操也被流矢所中,他的馬也受了傷。從弟曹洪把馬給曹操,但曹操起初並不接受。曹洪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能沒有你。」[8]曹洪步行跟隨曹操,他們趁夜撤回酸棗。[9]
徐榮想攻酸棗,但他觀察到曹操軍即使人數上處於劣勢也激戰了一個白天,設想攻酸棗和這樣的一群人作戰將是艱難的事。他也撤退了。[10]
後果
曹操回到酸棗,見眾軍閥終日飲宴,無意攻董卓,責罵了他們。曹操吸取自己試圖在滎陽正面攻成皋遭敗的教訓,提出了另一種策略,告訴聯軍。此計劃不是試圖再次從酸棗發動一場直接進攻,而是占領戰略要地,封鎖洛陽和成皋。南方的聯軍將領袁術可震懾董卓的新都城長安,而非進攻洛陽。聯軍可高壘深壁,避免真刀真槍作戰。曹操稱這樣的部署可在向董卓的朝廷施壓的同時將聯軍正在調兵的形勢昭示天下。曹操以此希望董卓政府最終壓力過大、失信、垮台。曹操如是總結他的計劃:「現在我們的軍隊為正義而戰,如果我們猶豫遲疑,我們會讓天下失望,我為你們感到羞恥!」[11]但酸棗諸將並不同意他的計劃,曹操撇下他們,和司馬夏侯惇去揚州募兵,然後去河內和聯軍盟主袁紹一同紮營。曹操離開不久,酸棗諸將糧盡,散去,甚至互鬥。酸棗的聯軍大營自行瓦解了。
數年後,袁紹和曹操在權力爭鬥中為敵,在官渡之戰中展開軍事對抗前,袁紹讓幕僚陳琳作文譴責曹操。陳琳以曹操滎陽戰敗事詆毀曹操:「……愚蠢輕佻,缺乏遠慮,輕易進攻,輕易被擊退,死傷慘重,幾乎沒命地逃回本寨。」[12]
三國演義
在羅貫中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聯軍陸續得勝,施壓洛陽。董卓向謀士李儒問計,李儒答,應遷都長安。董卓照辦,焚洛陽為平地以迫使眾人離開。聯軍將領們見洛陽有煙,進軍,只看到被燒成廢墟的洛陽。
曹操去見袁紹,稱應該追趕董卓,但袁紹答眾人皆已疲憊,追趕並無好處,所有軍閥也都同意不作為。曹操大呼:「豎子不足與謀!」[13]隨後帶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李典、樂進及一萬軍隊追擊。
小說中,從洛陽向西去西安的道路途徑滎陽(事實上,滎陽在洛陽東面)。董卓到滎陽,徐榮迎之。李儒聞曹操到,建議以呂布誘曹操入埋伏。在滎陽,曹操迎戰呂布,如預料那樣,當夏侯惇和呂布單挑時,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從兩側攻來,圍住曹操。曹操命夏侯淵和曹仁抵抗他們,但曹操軍最終被壓倒並撤退。
夜間,曹操軍準備安歇,徐榮伏兵殺出,殺散曹營。曹操很快上馬逃跑,但被徐榮射中肩膀,馬也被殺。曹操被兩個敵軍士兵擒住,但曹洪殺了他們,救了主公。曹洪把馬給曹操,但前方有河,曹操不能復騎,徐榮軍也靠近了。曹洪背曹操渡河。徐榮軍向他們射箭。曹操和曹洪到了對岸,徐榮又從上流渡河來追。但夏侯惇殺來,當場殺了徐榮。曹操軍會合,見曹操安全,都釋然了,撤回袁紹在河內的主營。董卓的余軍也離開,隨他去長安。
注釋
- ^ 曹魏鼓吹曲《戰滎陽》:「戰滎陽,汴水陂。戎士憤怒,貫甲馳。陣未成,退徐榮。二萬騎,塹壘平。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同盟疑,計無成,賴我武皇,萬國寧。」《三國志·鮑勛傳》注引《魏書》:(鮑)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是歲,太祖始起兵於己吾,信與弟韜以兵應太祖……汴水之敗,信被瘡,韜在陳戰亡。
- ^ 據曹操所稱。裴松之注陳壽《三國志》引《魏武故事》載曹操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曰: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見de Crespigny (2010), p. 358
- ^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
- ^ 陳壽《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 ^ 《三國志·臧洪傳》注引《九州春秋》:未久而袁、曹二公與卓將戰於滎陽,敗績。
- ^ 《典略》:兗、豫之師戰於滎陽。
- ^ de Crespigny (2010), p. 55
- ^ 《三國志》卷九曹洪傳: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 ^ 陳壽《三國志》卷一武帝紀:遂引兵西,將據成臯。邈遣將衞茲分兵隨太祖。到熒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
- ^ 陳壽《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 ^ 陳壽《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 ^ 裴松之注陳壽《三國志》引《魏氏春秋》載陳琳所作袁紹檄州郡文:至乃愚佻短慮,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見de Crespigny (2010), p. 130
- ^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豎子不足與謀!
參考文獻
- 陳壽《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卷二十二衛臻傳
- de Crespigny, Rafe (1996). "To Establish Peace: being the Chronicle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for the years 189 to 220 AD as recorded in Chapters 59 to 69 of the Zizhi tongjian of Sima Guang". Volum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ISBN 0-7315-2526-4.
- de Crespigny, Rafe,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 (23–220 AD),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07, ISBN 978-90-04-15605-0
- de Crespigny, Rafe. Imperial warlord: A biography of Cao Cao 155-220 AD. Leiden Boston: Brill. 2010. ISBN 978-90-04-18522-7.
- 羅貫中《三國演義》
-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