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 (東漢)
耿國 | |||||||||
---|---|---|---|---|---|---|---|---|---|
大司農 | |||||||||
時代 | 東漢 | ||||||||
主君 | 光武帝劉秀 | ||||||||
姓 | 耿 | ||||||||
名 | 國 | ||||||||
字 | 叔慮 | ||||||||
職官 | 黃門侍郎→射聲校尉→駙馬都尉→頓丘令→陽翟令→上蔡令→五官中郎將→大司農 | ||||||||
籍貫 | 扶風茂陵 | ||||||||
逝世 | 東漢永平元年(58年) | ||||||||
| |||||||||
耿國(1世紀—58年),字叔慮[註 1],扶風茂陵人。東漢官員,戰略家,官至大司農。
耿國爲官,為邊疆事務多次出謀劃策,深受光武帝劉秀器重,勸漢光武帝劉秀效法漢宣帝故事,接納薁鞬日逐王比的降伏,並提議光武帝以此制定以夷制夷的戰略,利用南匈奴降漢,率勵夷胡保塞,令到東漢北方、東北有四十年安寧。父上谷太守、隃麋侯耿況,兄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也均爲漢光武帝劉秀立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生平
受遣入侍
建武四年(28年),當時彭寵謀反,耿況為避嫌疑,派遣其子耿國入侍,耿國被光武帝劉秀所愛惜,被拜為黃門侍郎[1]。耿國善於應對左右之事,光武帝認爲他很有才幹,升遷為射聲校尉。
建武七年(31年),射聲校尉的官位被省去,於是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
建武十二年(36年),耿況病倒,光武帝多次去探望,又任命耿國的弟弟耿廣、耿舉爲中郎將。當時耿弇、耿舒兩人為列侯,耿國為射聲校尉,耿廣、耿舉為郎,與耿霸兄弟六人侍疾在旁,全都佩青紫綬,付重職,當時被傳為佳話[2]。耿況當年去世,按次序耿國當嗣爵,但耿國上疏說耿況最愛少子耿霸,堅決辭讓爵位,於是聖旨許可了此事。
耿國後歷任頓丘、陽翟、上蔡令,所在之處的官民都稱贊他。後受徵召為五官中郎將。
籌策邊事
當時烏桓、鮮卑屢侵犯漢朝邊境境,耿國為邊疆事宜出謀劃策,獲光武帝器重。建武二十四年(48年)春,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來到五原塞,向漢朝臣服稱藩,表示願意為漢朝防衛烏桓、鮮卑,當時公卿都認爲天下剛剛平定,不可答應事,只有耿國建言效法漢宣帝受降匈奴故事,令南匈奴東扞鮮卑,北拒匈奴,並做到率領激勵四方夷胡,完全恢復邊郡,令城池不會有被偷襲的警報,萬世都有安寧的計策,光武帝從其議,遂立其為南單于。從此烏桓、鮮卑也為漢朝保塞抵抗北匈奴,北匈奴遠離東漢北方和東北方,中原得以少有戰事。[3]
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代替馮勤為大司農。耿國又上言表示應當設置度遼將軍、左右校尉,屯兵五原以防止南匈奴內部有人逃向北匈奴。[4]後來漢顯宗追思耿國的話,按照他的建議設置了度遼將軍、左右校尉。
不世之功
正是耿國前後對光武帝關於烏桓、鮮卑、南匈奴的建議,後來光武帝又令祭肜經營遼東[5],招降烏桓、鮮卑,班彪又建議設立護烏桓校尉府[6],以管理烏桓與鮮卑,此後烏桓、鮮卑、南匈奴都將質子交到東漢,成為東漢初期保塞三族[7][8][9],形成「以夷制夷」。由祭肜在公元58年完成耿國提出的戰略目標,去到公元97年鮮卑叛漢,前後約40年,東漢的北方、東北方連綿接近2000公里的防線很少受外族入侵,邊民、士兵很少被殺害,其中北匈奴只有兩次入五原塞攻擊雲中郡,但都被南匈奴與邊將擊敗,只能轉去騷擾河西三郡。而保塞三族更是不斷攻擊北匈奴俘斬北匈奴人以換取東漢朝庭的賞賜,北匈奴日漸衰弱,後來連西北邊郡也無力騷擾,只能阻礙東漢經營西域以維持生存空間。而夫餘、高句麗、濊貊等降附東漢的外族也不敢反叛攻擊邊郡。由於耿國的計策以及祭肜的經營,「西自武威,東盡玄菟及樂浪,胡夷皆來內附,野無風塵。乃悉罷緣邊屯兵。」為漢朝幾十年間省下大量軍費,間接促成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形成北匈奴既不能攻擊邊郡,守塞三族又能狩獵北匈奴物資自用兼立功得到獎賞的局面,以夷制夷達到極致的平衡。
直到竇太后不理宗意的上奏,堅持讓竇憲數次北伐匈奴,滅了北匈奴,後又有,讓宗意說中鮮卑失去掠奪及立功目標,成為邊患。由公元97年,鮮卑叛漢並借機佔領空蕩的漠北,因為平衡被打破,南匈奴、烏桓、高句麗、濊貊、夫餘也開始像鮮卑一樣時叛時附,導致東漢邊境不安,邊民、士兵慘死,該區經濟也被破壞,防守軍費大增。以致東漢財政日漸困難,成為衰亡的其中一個主因。
觀看歷史,古往今來,在中國北方的外族都是不能完全消滅的,走了匈奴,便有鮮卑,然後有高車、柔然、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清、沙俄,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耿國之策無疑是上策。
家族
源流
耿氏祖先在漢武帝時期,以吏二千石的身份,從巨鹿遷徙至扶風茂陵[10]。
子女
後裔
玄孫耿紀,陰謀對付曹操,被夷滅三族,家族中只有耿援之孫耿弘存活[11]。
評價
- 范曄《後漢書》:「三世爲將,道家所忌,而耿氏累葉以功名自終。將其用兵欲以殺止殺乎?何其獨能隆也!」「好畤經武,能畫能兵。往收燕卒,來集漢營。請間趙殿,釃酒齊城。況、舒率從,亦既有成。國圖久策,分此兇狄。秉洽胡情,夔單虜跡。慊慊伯宗,枯泉飛液。」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後漢書·耿弇列傳第九》:況聞弇求征,亦不自安,遣舒弟國入侍。帝善之,進封況爲隃糜侯。
- ^ 《後漢紀·光武皇帝紀卷第五》:弇、舒並封列侯,國爲射聲校尉,復除二子廣、舉爲郎。諸子侍疾,並垂青紫,當世以爲榮。
- ^ 《後漢書.耿弇傳.附耿國傳》是時烏桓、鮮卑屢寇外境,國素有籌策,數言邊事,帝器之。及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款塞稱藩,願扞禦北虜。事下公卿。議者皆以為天下初定,中國空虛,夷狄情偽難知,不可許。國獨曰:「臣以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東扞鮮卑,北拒匈奴,率厲四夷,完復邊郡,使塞下無晏開之警,萬世有安寧之策也。」帝從其議,遂立比為南單于。由是烏桓、鮮卑保塞自守,北虜遠遁,中國少事。
- ^ 《資治通鑒.卷四十五》初,大司農耿國上言:「宜置度遼將軍屯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
- ^ 《後漢書.祭遵傳.附祭肜》
- ^ 《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驛而至,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願留宿衞,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布於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時司徒掾班彪上言:「烏桓天性輕黠,好為寇賊,若乆放縱而無緫領者,必復侵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史,恐非所能制。臣愚以為宜復置烏桓校尉,誠有益於附集,省國家之邊慮。」帝從之。於是始復置校尉於上谷寗城,開營府,並領鮮卑,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焉。 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
- ^ 《後漢書.耿弇傳.附耿國》「帝從其議,遂立比為南單于。由是烏桓、鮮卑保塞自守,北虜遠遁,中國少事。」
- ^ 《後漢書.烏桓傳》「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
- ^ 《後漢書.鮮卑傳》「明章二世,保塞無事。」
- ^ 《後漢書·耿弇列傳第九》: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
- ^ 《後漢書·耿弇列傳第九》:後曹操誅耿氏,唯援孫弘存焉。
來源
- 正史:
- 《後漢書·耿弇列傳第九》
- 《後漢紀·光武皇帝紀》
- 其他:
- 本文之公曆和農曆轉換參考自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