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絞胎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絞胎,是由兩種或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糅合拉出坯形,燒製而成的陶瓷器[1]過程中以不同方式絞揉,泥坯也呈現出不同的花紋,可以是木紋、水紋,石紋或各種雲紋,也可加入切割、編織等技巧造成較複雜如蓆編菊花羽毛等花紋,變化無窮。 [2]

絞胎瓷最早出現於唐朝,至宋朝當陽峪窯發揚光大。但經北宋末年戰亂,至元代起已銷聲匿跡,再也沒發現這類瓷器,技術也已失傳。

絞胎瓷的特點是圖案帶點不規則,風格自然,且紋理表裏如一,有「瓷中君子」之譽。[3]絞胎瓷因用上不同的泥,燒製時容易因為不同的膨脹系數而爆烈,且工序繁複,成品率較低。[2]

近年經政府及一些人士的努力鑽研下,再重新將這種技藝重現出來。[4]

列入非遺

2014年,「當陽峪絞胎瓷燒製技藝」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參考文獻

  1. ^ 雷皓天. 唐宋時期絞胎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2022-10-26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6). 
  2. ^ 2.0 2.1 绞胎瓷制作工艺. 2017-01-16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3. ^ 3.0 3.1 董飛. 国家非遗“瓷中君子”绞胎瓷逾百件珍品亮相郑州. 中新網. 2018-05-22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5). 
  4. ^ 韓朝陽. 隐匿民间九百年 绞胎瓷重获新生. 新華社. 2018-08-27 [201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