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林場
竹東林場 ,台灣的林業發展,較知名的是日治時期以官營為主的三大林場(阿里山、太平山與八仙山),此外,還有民間會社開發經營的山林地,這些林場開發較晚、規模較小,竹東林場即是其中之一。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竹東地區的林業資源主要有二個單位經營,一為植松木材店竹東支店(1940年設立),另一為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竹東出張所(1943年設立),[1]主要砍伐於鹿場大山。兩個單位成立日期皆屬日本統治末期,從時機上推測應為戰爭所需而成立。植松木材店開發時建造大型製材廠房、貯木池、貯木場等設施,由日本人山田直榮負責廠務運作及開發山區,並於尖石鄉 錦屏村,設立香杉山作業所,積極進行砍伐天然原始林的香杉立木,以應日本軍方之需。砍伐之樹木經索道運輸後,到較平緩之地用台車接運,再用索道進行運輸,再從錦屏土場用台車運原木至竹東。台拓竹東出張所則由日人越野正一負責經營,然此時正當二戰末期,雖然台拓投資大量資源於鹿場大山,但砍伐林木到運送下山則需要一定的程序與設備,當台拓要在竹東回收的同時,日本卻已敗戰,許多林木未來得及搬出利用,而由後來的國府接收。[2]
國民政府時期
戰後由林務局設置林業管理委員會,分為三組接收日治時期宮營與民營之林業機構,竹東林區因當時有植松木材店竹東支店與台拓竹東出張所兩大單位,台拓之竹東鹿場大山由第一組接管,植松木材店由第二組接管。1947年台灣省政府成立後,於農林廳下設林產管理局,接手管理台灣林地事業,林產管理局將竹東地區之台拓與植松兩會社在竹東經營的事業合併,並於兩個最重要的林地香杉山與鹿場山各設一處分場,即為後來所稱之竹東林場,當時的範圍非常廣大,最大面積達到10,862公頃,包含今新竹、苗栗一帶,[3]北與太平山林場相鄰,南接八仙山林場,為戰後初期台灣六大林場之一。[4]竹東林場的範圍廣大,擁有多個林業地,但最主要還是以鹿場山與香杉山兩處為主,蘊藏非常豐富的鐵杉、紅檜、台灣扁柏,其中香杉山正如其名,內有許多的香杉,早期主要供應日本海軍造船(補鋼鐵生產之不足)。一般來說,較有規模的林場,皆會設置製材廠,日治時期所設置之製材廠成為林場伐木作業外,規模較大的工程,同時帶動竹東鎮內許多產業之發展。
竹東林場於戰後大幅開發檜山與榛山(今日觀霧地區),並在觀霧設立工作站,之前的工作站與員工宿舍,後來開放民眾住宿,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2004年艾利颱風肆虐,通往觀霧地區的大鹿林道變得柔腸寸斷,於2009年重新開放觀光)。近年來,文化資產逐漸受到重視,位於竹東鎮內的林務區工務課辦公室(原為植松材木竹東支店辦公室),是一棟擁有歷史與傳統之日式建築,在政府的推動下,要將其整理修復,成為「竹東林業展示館」,將竹東林場過去的風華,藉由最初發展林業的辦公場域,塑造出往日之風華。[5]
注釋
參考書目
- 張乾榮,〈竹東林場沿革〉,《新竹文獻》20期,2005.8。
- 袁明道,〈竹東林場的發展歷程〉,《新竹文獻》20期,2005.8。
- 鍾明均,〈我所經歷的伐木生涯〉,《新竹文獻》20期,2005.8。
- 鄧毅中,〈歷史進程下的竹東林場〉,《新竹文獻》20期,2005.8。
- 姚鶴年編,《台灣林務局局誌》(台北:農林廳林務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