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竇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竇抗(6世紀?—621年),胡姓紇豆陵氏[1],字道生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祖籍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隋朝、唐朝官員。

生平

竇抗是太穆皇后的堂兄,隋朝洛州總管、陳國公竇榮定的兒子,母親是隋文帝的姐姐成安公主。竇抗儀容美麗,性格曠達坦率,擅長精巧的構思,在隋朝時因為是皇帝的外甥很受隋文帝的寵愛,小時候進入太學,大略的學習了一些圖書史籍,以千牛備身儀同三司起家官。竇榮定臥病在床時,竇抗親自侍奉父親,五十多天衣不解帶。開皇六年(586年),竇榮定去世,竇抗為父親守喪,哀傷過度超過禮法。後來竇抗繼承了陳國公的爵位,屢次升任梁州刺史。準備上任時,隋文帝來到竇抗家中,命令竇抗和成安公主盡情宴飲,像平常家人宴席一樣,給予竇抗的賞賜非常豐厚,賜給的錢財金寶數以萬計。成安公主去世時,竇抗哭的死去活來很多次,隋文帝派宮人到他家中,勸他節制悲哀哭泣。一年多以後,竇抗起復出任岐州刺史,升任冀州刺史,又轉任定州刺史,出任遼東道行軍總管,改任朔州道行軍總管,又出任持節四州諸軍事、幽州總管、幽州刺史[2],所到之處都因為政令寬厚仁惠而聞名。仁壽四年(604年)八月,漢王楊諒起兵作亂,隋煬帝擔心竇抗生變,派遣李子雄前往替換竇抗,李子雄迅速抵達幽州,在傳舍停下,招募得到一千多人,竇抗仗著自己素來尊貴,沒有按時與李子雄相見。李子雄派遣人告知竇抗,過了兩天,竇抗率領兩千鐵騎來拜謁李子雄的住所,李子雄準備伏兵,和竇抗相見,趁勢捉拿了竇抗[3][4][5]。李子雄報告竇抗收到楊諒的信卻不上奏,朝廷派人審查楊諒送信的事沒有得到驗證,就以竇抗有二心除去他的名籍,以竇抗的弟弟竇慶襲封陳國公[6][7][8][9]

竇抗與李淵從小就親近,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兵叛亂,李淵當時在隴右地區統領軍隊,竇抗對李淵說:「楊玄感按捺不住已經發動了!李氏姓名在天命圖讖符錄,可以乘現在這個便利的時機,這是上天啟發你的。」李淵回答:「不要招來禍患,胡說些什麼。」大業末年,隋煬帝派遣竇抗從靈武郡沿著長城偵查並防範賊寇,竇抗聽說李淵平定京城,對眾人高興的說:「這是我們家的妹夫,豁達有大度,真是撥亂反正的人主。」義寧二年三月癸酉(618年4月28日),竇抗獻靈武郡、鹽川郡等幾個郡歸降李淵政權[10],竇抗就回到長安。李淵見到竇抗很高興,握著竇抗的手讓座說:「李氏終於能成就大事,怎麼樣?」然後置酒作樂。竇抗出任弘化道安撫大使,升任光祿大夫[2],不久出任將作大匠武德元年六月辛丑(618年7月25日),竇抗以將作大匠兼任納言[11]。唐高祖臨朝聽政,有時讓竇抗升坐御座,退朝以後,將竇抗請進臥室,讓他放棄禮節,縱酒談笑,談及生平的情誼。竇抗經常侍奉宴會超過時限,有時就在宮中留宿。唐高祖常常稱呼竇抗為兄而不稱名字,宮中都稱呼竇抗為舅。竇抗經常陪同唐高祖遊玩宴飲,不理朝廷事務。武德元年(618年)十月,竇抗罷納言[12],改任左武候大將軍[13][14],兼領左右千牛備身大將軍,又兼領同州刺史[2]。不久竇抗跟隨李世民平定薛舉,功居第一。武德四年(621年),竇抗又跟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三月,竇建德出兵援助王世充,五月己未(621年5月28日),唐軍和夏軍展開虎牢之戰,竇建德在汜水河列陣,李世民派遣宇文士及進攻,竇建德派遣部隊交戰,竇抗帶兵攻打竇建德,交戰後唐軍形勢稍不利[15][16]。等到東都平定,在太廟中記功的有九人,竇抗和堂弟竇軌都在其中,朝廷認為非常光榮,賜給竇抗女樂一部、金寶數以萬計。武德四年(621年),竇抗陪伴宴會時突然死去,朝廷贈予司空諡號[17],後改諡號為[2]。當時竇抗堂兄弟和子侄中三品官七人,四品、五品十多人,三人娶公主,家中女子嫁為王妃的有數人,顯貴的豪門地位,當朝無人可比[18][19]

住所

竇抗的住所位於長安城的延康坊,開皇十年時竇抗舍宅立為靜法寺,寺西有木浮圈,是竇抗弟弟竇璡為母親成安公主修建,重疊綺麗,高一百五十尺,都是砍伐竇抗園中梨樹取的木材,竇抗的園本是西魏大統寺周武帝滅廢佛時賜給竇抗為住宅[20]

其他

竇抗在冀州擔任刺史時曾經廣泛召集儒生,讓他們互相詰問辯駁,當時大儒劉焯劉軌思孔穎達都在坐,蓋文達也參加了。蓋文達的辯論之辭都出乎儒生們的意外,竇抗非常驚奇,詢問說:「蓋生是向誰學習的?」劉焯回答說:「這個儒生自幼聰慧,完全出自天然,如果以多問寡,那麼我就是他的老師。」竇抗說:「可以說是冰生於水而寒於水。」[21][22]

家庭

兄弟姐妹

  • 竇慶,隋朝上柱國、南郡太守、陳國公
  • 竇憲,隋朝安康郡公
  • 竇璡,唐朝右光祿大夫、將作大匠、鄧安公
  • 竇氏,嫁隋朝上柱國、使持節、秦州諸軍事、秦州總管、潭州總管、左武衛大將軍、河北郡開國公張辯
  • 竇氏,嫁隋朝大將軍、鄭瀛二洲刺史、朔夏二州總管、秦川郡開國公李繪

夫人

  • 河南宇文氏,北周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京兆尹、豐利成公宇文貞之女[23]
  • 豆盧氏[24],隋朝大將軍、洪州總管、南陳安公豆盧通之女,芮國公豆盧寬姐姐[25][26]

子女

  • 竇衍,唐朝左武衛將軍、陳密公
  • 竇靜,次子,唐朝民部尚書、信都肅男
  • 竇誕,第三子,唐朝光祿大夫、莘安公
  • 竇師干,唐朝率更令、上開府
  • 竇師綸,唐朝秦府諮議、太府少卿、銀邛坊三州刺史、上柱國、陵陽郡開國公
  • 竇師武,唐朝游擊將軍、右衛郎將
  • 竇師仁
  • 竇皦,唐朝朝請大夫、秦府左親衛別將、左驍衛中郎將、東宮左內率、銀青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平陵縣開國公[24]

世系關係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61》,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095》,出自《新唐書

參考資料

  1. ^ 趙生泉, 《<正解寺残碑>缀补>》, 《文物春秋》 (第04期), 2003年, (第04期): 57–64 [2021-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2. ^ 2.0 2.1 2.2 2.3 《金石錄·卷二十三》:右《唐竇抗墓誌》,歐陽詢撰並書。其所歷官,新、舊《史》所書頗多闕略。蓋抗在隋自岐州刺史遷冀州,又遷定州,又為遼東道行軍總管,改朔州道,遂授持節幽、易、燕、檀四州諸軍事,幽州總管,幽州刺史,而《史》直云:「自岐州轉幽州總管。」其歸唐,為弘化道安撫大使,遷光祿大夫;又為左武候大將軍,時以本官領同州刺史。《史》皆不載。其卒,《史》言諡「密」,而志作「容」。《新史》言「贈司徒」,而《志》作「司空」。《舊史》亦為「司空」,與《志》合。
  3. ^ 《隋書·卷七十·列傳第三十五》:漢王諒之作亂也,煬帝將發幽州兵以討之。時竇抗為幽州總管,帝恐其有二心,問可任者於楊素。素進子雄,授大將軍,拜廉州刺史,馳至幽州,止傳舍,召募得千餘人。抗恃素貴,不時相見。子雄遣人諭之。後二日,抗從鐵騎二千,來詣子雄所。子雄伏甲,請與相見,因擒抗。
  4. ^ 《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漢王諒之反,煬帝將發幽州兵討之。時竇抗為幽州總管,帝恐其貳,問可任者於楊素。素遂進雄,授上大將軍,拜廉州刺史。馳至幽州,止傳舍,召募得千餘人。抗恃素貴,不時相見。雄遣人諭之,後二日,抗從鐵騎二千來詣雄所。雄伏甲禽抗,悉發幽州兵步騎三萬,自井陘討諒。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帝將發幽州兵,疑幽州總管竇抗有貳心,問可使取抗者於楊素,素薦前江州刺史勃海李子雄,授上大將軍,拜廣州刺史。又以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發山東兵,與李子雄共經略之。晟辭以男行布在諒所部,帝曰:「公體國之深,終不以兒害義,朕今相委,公其勿辭。」李子雄馳至幽州,止傳舍,召募得千餘人。抗來詣子雄,子雄伏甲擒之。抗,榮定之子也。
  6.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抗美容儀,性通率,長於巧思。父卒之後,恩遇彌隆,所賜錢帛金寶,亦以巨萬。抗官至定州刺史,復檢校幽州總管。煬帝即位,漢王諒構逆,以為抗與通謀,由是除名,以其弟慶襲封陳公焉。
  7.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抗美容儀,性通率,長於巧思。父卒後,恩遇彌厚,所賜錢帛金寶亦以鉅萬。位定州刺史,檢校幽州總管。煬帝即位,漢王諒反,以為抗與通謀,由是除名,以其弟慶襲封陳公。
  8. ^ 《舊唐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十一》:抗字道生,太穆皇后之從兄也,隋洛州總管、陳國公榮之子也,母,隋文帝萬安公主。抗在隋以帝甥甚見崇寵。少入太學,略涉書史,釋褐千牛備身、儀同三司。屬其父寢疾,抗躬親扶侍,衣不解帶者五十餘日。及居喪,哀毀過禮。後襲爵陳國公,累轉梁州刺史。將之官,隋文帝幸其第,命抗及公主酣宴,如家人之禮,賞賜極厚。母卒,號慟絕而復甦者數焉,文帝令宮人至第,節其哭泣。歲余,起為岐州刺史,轉幽州總管,所在並以寬惠聞。及漢王諒作亂,煬帝恐其為變,遣李子雄馳往代之。子雄因言抗得諒書而不奏,按之無驗,以疑貳除名。
  9. ^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威從兄子抗,字道生。父榮定,為隋洛州總管、陳國公,諡曰懿。母,隋文帝姊安成公主也。抗美容儀,性通率,涉見圖史。以帝甥蚤貴,入太學,釋褐千牛備身、儀同三司。侍父疾,束帶五旬不弛;居喪,哀癯過常。襲爵,累轉梁州刺史。將之官,文帝幸其第,酣宴如家人禮。母卒,數號絕,詔宮人節哭。歲余,為岐州刺史,轉幽州總管,所至以寬惠聞。漢王諒反,煬帝疑抗為應,遣李子雄馳往代之。子雄因誣抗得諒書不奏,桉鞫無狀,然坐是遂廢。
  10.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陳國公竇抗,唐王之妃兄也,煬帝使行長城於靈武;聞唐王定關中,癸酉,帥靈武、鹽川等數郡來降。
  11. ^ 《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辛丑,竇威薨。黃門侍郎陳叔達判納言,將作大匠竇抗兼納言。
  12. ^ 《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是月,竇抗罷。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六》:是月,納言竇抗罷為左武候大將軍。
  14. ^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抗與高祖少相狎,及楊玄感反,抗謂高祖曰:「玄感為我先耳,李氏名在圖錄,天所啟也。」高祖曰:「為禍始不祥,公無妄言。」煬帝遣抗出靈武,逴護長城,聞高祖已定京師,喜曰:「此吾家婿,豁達有大度,真撥亂主也。」因歸長安。高祖見之喜,握手曰:「李氏果王,何如?」因置酒為樂,授將作大匠兼納言,尋罷為左武候大將軍。
  15. ^ 《舊唐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及建德結陣於汜水,秦王遣騎挑之,建德進軍而戰,竇抗當之。建德少卻,秦王馳騎深入,反覆四五合,然後大破之。
  16.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建德列陳,自辰至午,士卒飢倦,皆坐列,又急飲水,逡巡欲退。世民命宇文士及將三百騎經建德陳西,馳而南上,戒之曰:「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士及至陳前,陳果動,世民曰:「可擊矣!」時河渚馬亦至,乃命出戰。世民帥輕騎先進,大軍繼之,東涉汜水,直薄其陳。建德群臣方朝謁,唐騎猝來,朝臣趨就建德,建德召騎兵使拒唐兵,騎兵阻朝臣不得過,建德揮朝臣令卻,進退之間,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東陂。竇抗引兵擊之,戰小不利。
  17. ^ 《通典·卷一百四·禮六十四·沿革六十四(凶禮二十六)》:贈司空陳國公竇抗諡曰博。
  18. ^ 《舊唐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十一》:抗與高祖少相親狎,及楊玄感作亂,高祖統兵隴右,抗言於高祖曰:「玄感抑為發蹤耳!李氏有名圖籙,可乘其便,天之所啟也。」高祖曰:「無為禍始,何言之妄也。」大業末,抗於靈武巡長城以伺盜賊,及聞高祖定京城,抗對眾而忭曰:「此吾家妹婿也,豁達有大度,真撥亂之主矣。」因歸長安。高祖見之大悅,握手引坐曰:「李氏竟能成事,何如?」因縱酒為樂。尋拜將作大匠。武德元年,以本官兼納言。高祖聽朝,或升御坐,退朝之後,延入臥內,命之舍敬,縱酒談謔,敦平生之款。常侍宴移時,或留宿禁內。高祖每呼為兄而不名也,宮內咸稱為舅。常陪侍游宴,不知朝務。轉左武候大將軍,領左右千牛備身大將軍。尋從太宗平薛舉,勛居第一。四年,又從征王世充。及東都平,冊勛太廟者九人,抗與從弟軌俱預焉。朝廷榮之,賜女樂一部、金寶萬計。武德四年,因侍宴暴卒,贈司空,諡曰密。子衍。衍嗣,官至左武衛將軍。時抗群從內三品七人,四品、五品十餘人,尚主三人,妃數人,冠冕之盛,當朝無比。
  19. ^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帝聽朝,或引升御坐,既退,入臥內,從容談笑,極平生歡,以兄呼之,宮中稱為舅,或留宿禁省,侍燕豫,然未嘗干朝廷事。後從秦王平薛舉,功第一;又從征王世充。東都平,冊勛於廟者九人,抗與從弟軌與焉。賜女樂一部,珍幣不貲。卒,贈司徒,諡曰密。
  20. ^ 《唐兩京城坊考·卷四》:東南隅,靜法寺。(隋開皇十年,左武候大將軍、陳國公竇抗所立。寺門拆抗宅柴戟門所造。西院有木浮圈,抗弟璡為母成安公主建,重疊綺麗,崇一百五十尺,皆伐抗園梨木充用,其園本西魏大統寺,周武帝廢佛教,以共寺賜抗為宅焉。
  21.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九》:蓋文達,冀州信都人也。博涉經史,尤明《三傳》。性方雅,美須貌,有士君子之風。刺史竇抗嘗廣集儒生,令相問難,其大儒劉焯、劉軌思、孔穎達咸在坐,文達亦參焉。既論難,皆出諸儒意表,抗大奇之,問曰:「蓋生就誰受學?」劉焯對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問寡,焯為師首。」抗曰:「可謂冰生於水而寒於水也。」
  22.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蓋文達,冀州信都人。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家。刺史竇抗集諸生講論,於是,劉焯、劉軌思、孔穎達並以耆儒開門授業,是日悉至,而文達依經辯舉,皆諸儒意所未叩,一坐厭嘆。抗奇之,問:「安所從學?」焯曰:「若人岐嶷,出自天然,以多問寡,則焯為之師。」抗曰:「冰生於水而寒於水,其謂此邪?」
  23. ^ 毛遠明 整理. 《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 南京市: 鳳凰出版社. 2018年11月: 28–29. ISBN 978-7-5506-2535-8 (中文(繁體)). 
  24. ^ 24.0 24.1 周紹良主編. 《全唐文新编 第5部 第4册》. 長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12: 14608–14609. ISBN 7-80626-576-7 (中文(繁體)). 
  25. ^ 《太平廣記·卷一百零三·報應二》:唐陳國竇公夫人豆盧氏,芮公寬之姊也。夫人信罪福,常誦《金剛般若經》,未盡卷一紙許,忽頭痛,至夜愈甚。夫人自念,倘死遂不得終經,欲起誦之。令婢然燭,而火悉已滅,婢空還,夫人深益嘆恨。忽見廚中有燭炬,漸升堂陛,直入臥內,去地三尺許,而無人執,光明若晝。夫人驚喜,取經誦之,有頃,家人鑽鐩得火,燭光即滅。自此日誦五遍,以為常法。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公謂夫人曰:「吾姊以誦經之福,當壽百歲,生好處也.」夫人年至八十,無疾而終。
  26. ^ 《冥報記·卷下》:陳公太夫人豆盧氏。芮公寬之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