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穿甲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穿甲彈英文:armor-piercing munition,簡稱armor-piercing或AP),是一種用來穿透裝甲彈藥,分穿甲子彈穿甲炮彈兩類,前者主要用於射穿防彈背心和一些具有輕型防護的設備(反器材),後者用來破壞各類重型載具。「穿甲彈」一詞通常指的是穿甲炮彈,從1860年代至1950年代的主要應用是擊穿戰艦的厚重裝甲,從1920年代起也被用於反坦克

穿甲彈
1:風帽
2:彈芯(強化鋼貧化鈾
3:炸藥(TNTRDXHMX
4:雷管
5:彈帶

原理

穿甲彈是以炮彈材料的硬度與形狀,加上裝藥在射擊時傳遞的動能,在與堅硬的目標接觸時穿透表面而達到破壞的效果。穿甲彈的威力取決於炮彈擊中目標時的動能,和炮彈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穿甲彈在炮膛中被發射藥加速出膛之後只受阻力和重力的作用,為了使穿甲彈在擊中目標時仍然存有較大的速度,穿甲彈在設計時就必須採用有利於減小阻力的形狀。穿甲彈除了用來反坦克以外,也可以用來對付其他堅固目標,或者使用在炸彈上,攻擊軍艦的防護裝甲。

但穿甲彈最初的對手不是陸上的坦克,而是在海上的各式軍艦,由於當時戰艦的裝甲上普遍都進行了表面滲碳處理,為了擊穿這一層高碳鋼,穿甲彈上普遍覆蓋了一個鈍頭的被帽,這就是被帽穿甲彈(APC),而為了減少炮彈飛行時的空氣阻力,通常會在被帽上再覆蓋一層風帽,這就是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並於二戰中開始應用。

二戰後期,隨著坦克車體正面裝甲的傾角越來越大,尖錐狀的普通穿甲彈容易被傾斜裝甲彈開,而此時有部分國家發現,將穿甲體前部做成鈍頭的形狀能更有效地「咬住」裝甲表面,從而減少跳彈率並有更大的機率擊穿裝甲。二戰後期開始出現鈍頭穿甲彈,代表作為蘇聯IS-2系列重型坦克配備的BR-471穿甲彈。而有些則在普通穿甲彈前焊接上一個軟質被帽,擊中裝甲時被帽會先「咬開」裝甲,然後後面的穿甲彈體在慣性的作用下衝開被帽,擊穿裝甲,這種設計被稱作被帽穿甲彈(APC,Armor Piercing Capped);而為了改善其彈道特性,在被帽前再加上風帽,便成為了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Armor 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因此穿甲彈在海上和陸上經歷了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後再次歸一。

常規

被帽穿甲彈(APC)

為了擊穿有硬化工序的裝甲,通過在彈頭裝備被帽,防止碎彈。由於高速的常規穿甲彈擊中擁有表面硬化的裝甲會導致碎彈,在彈頭添加柔韌性強,平坦的被帽。被帽首先撞上裝甲硬化表面並碎裂。在損壞硬化表面後,彈體會穿透沒有硬化的裝甲,避免碎彈。 由於被帽平鈍,被帽穿甲彈有一定的轉正能力,但是擊中高傾角裝甲仍易跳彈。被帽會增加阻力,所以通常伴隨風帽(BC)使用

風帽穿甲彈(APBC)

使用風帽穿甲彈的穿甲彈一般彈頭較鈍,早期鈍頭穿甲彈轉正高但風阻大,加裝風帽大穿甲彈擁有類似的傷害以及更高的射程。

穿甲榴彈(APHE)

穿甲榴彈是一種動能化學彈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常有裝備。此彈藥會在擊穿裝甲後在裝甲內部爆炸,造成二次對敵方車組成員的殺傷。

特殊種類

黏著榴彈 (HESH)

黏著榴彈(High 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是一種主要由英國所使用的反坦克彈種,美國稱為塑性榴彈(High Explosive Plastic, HEP),有的文章翻譯為爆震彈,它是由塑性炸藥與延遲引信所構成的一種坦克砲彈。當黏著榴彈碰撞目標後,塑性炸藥會因為衝擊而變形為圓盤狀附著在表面上,直到砲彈底部的延遲引信點燃引爆塑性炸藥。接著爆炸產生的震波會在撞擊的物體中傳遞,然後在內側產生向內碎裂的破片,達成殺傷內部人員、破壞裝備、點燃油料或彈藥的效果。

高速穿甲彈/硬芯穿甲彈(HVAP/APCR)

另一稱呼為硬芯穿甲彈(APCR),為了擊穿更厚的裝甲,勢必要提高砲彈射擊後的動能,製造更大的砲彈,相對的要有更大的大砲來使用,一昧的加大尺寸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所以就在彈頭的材質上做點功夫,HVAP/APCR彈使用了比鋼鐵更堅硬的物料(如碳化鎢)製成直徑較小的彈芯,彈芯外包裹一層輕金屬(如)以保持炮彈口徑不變。擊中目標時,外層輕金屬彈托留在裝甲外,內部彈芯繼續前進穿透裝甲。由於整體質量比全口徑彈輕,硬芯穿甲彈在動能相同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速度,能令小口徑火炮也能擊穿厚重的裝甲。缺點在於,由於質量較小,硬芯穿甲彈的動能會隨速度降低迅速衰減,外層的彈托也會增加橫截面積和空氣阻力,導致有效射程變短,在遠距離難以命中目標,並且很容易跳彈。二戰末期,APCR逐漸被原理相同,但彈托可分離減少阻力的脫殼穿甲彈取代。

複合非硬芯穿甲彈(APCNR)

與硬芯穿甲彈(APCR/HVAP)的設計相同,不過外層彈托是由比較軟的材質製造,為錐膛炮(Squeeze bore)而設,發射時外層彈托受擠壓直徑變小,橫截面和阻力隨之減少,從而提高初速增加穿透力。例子如英國安裝了利特爾約翰適配器QF 2磅炮和德國的7.5厘米Pak 41反坦克炮。缺點和硬芯穿甲彈類似,而且錐膛炮無法發射APCNR外的任何彈種,限制了對軟目標的打擊效果。

脫殼穿甲彈(APDS)

脫殼穿甲彈是傳統穿甲彈提升穿甲效果的改良型。脫殼穿甲彈將真正會與目標接觸的彈頭直徑縮小,外面以較輕的材質作成套筒包覆,在外觀上,與普通穿甲彈接近,直徑也相同,能夠繼續使用原有的火炮。

發射之後,當炮彈離開炮管時,因為壓力的關係,外層的套筒會迅速與中間的小直徑彈頭分離,只剩下中央的部分繼續前進。脫殼的意思就是將外層的套筒在發射初期脫離的步驟。

這種穿甲彈的好處是可以使用較大口徑的火炮,利用較多的裝藥提供的能量,集中在比傳統穿甲彈小的彈頭上,提高整體的穿甲能力,以及減少飛行過程中能量的耗損。但APDS採用自轉來克服章動效應,其長徑比不得大於7:1否則自轉無法提供足夠的穩定性。故彈頭較現代APFSDS顯得粗而短,接觸面的增大和彈芯較短使其穿甲能力也明顯遜色於APFSDS,APDS主要被二戰末期至冷戰前期的坦克使用。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

法國「箭」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

彈體與脫殼穿甲彈類似,彈芯多由製程複雜的合金陶瓷製造,擁有極高的硬度,最大差異在翼穩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尾部擁有尾翼,其功用在射擊後,彈芯在空中飛行的姿態能夠與射擊拋物線成一直線,接觸目標後動能集中在彈芯尖端貫穿目標,也就是說尾翼的功用是讓彈芯不在空中翻滾。缺點:尾翼會增加風阻,減少動能,易受側風影響,降低命中率。早期的APFSDS長徑比較小,大多在15:1左右,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APFSDS長徑比已經在25:1左右,彈芯的質量增加了,動能和存速性也顯著的提高。APFSDS彈芯材質大多採用合金鋼,碳化鎢,貧鈾。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