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私立安定中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私立安定中學(又稱「安定學堂」),是杭州歷史上的一所私立中學,創辦於1901年,後於1956年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辦,改名為杭州市第七中學,簡稱「杭七中」,為浙江省三級重點中學。

沿革

斥資興學

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潰敗後,舉國上下力圖復興,社會各界大力興學。原籍杭州的上海大實業家胡趾祥(字乃麟)在好友陳叔通楊文瑩邵伯炯等人建議下,決定創立學校,並責成其二子煥、彬督辦。開辦費用為8000元銀洋,另以6萬元銀洋的儲息作為學堂維持費用。地方官府則奏請清廷,撥用原敷文講廬舊址為其校址。因胡氏乃出自甘肅安定郡,且其先人胡瑗北宋名儒,亦稱「安定先生」,故定名為「安定學堂」。

學堂籌備初期由陳叔通主持,後聘請浙江求是書院第一屆畢業生項蘭生任監督。凡規劃校名校園、購置設備、制定章則及教師聘請等事宜,一概由項蘭生主持。1902年(光緒28年)8月27日,學堂正式招生開學。當時規定三年卒業,咨送京師大學堂預科肄業。其後五年內畢業三十餘人,肄業生達二百餘人。1906年,學堂改為五年制中學。建校前十年,學成畢業者共116人,肄業者達400餘人。  

穩健發展

民國元年(1912年),因辛亥革命及軍閥混戰,胡趾祥企業虧損嚴重,被迫撤回辦學基金,並宣布停辦學堂。當時教員王垚(晉民)等12人倡議組織維持會,堅持辦學複課,不使莘莘學子中途輟學。胡趾祥承諾原有校產供學校永久使用,王晉民被推舉為學堂監督。1913年,王校長待學校秩序回復穩定後,提出辭職,教員公推陳純(柏園)接任校長。兩年後,胡氏企業恢復生機,復將辦學基金撥回,學堂終於渡過一次危機。

陳純為之江文理學院理學士,兼有文才。他在任二十年,安於職守,敬業樂業,為安定學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校長親自製定「誠、勤、愛」三字校訓,勉勵學生「誠以律己」(真實無妄),「勤以治事」(自強不息)、「愛以達人」(愛國愛群)。其又確定5月5日為校慶日(蓋取當時國慶之半),又親自撰寫校歌。陳校長為穩定教師隊伍,確定了年功加薪制度,分十五年以上、二十五年以上及三十年以上三等。他還重視對教師的試用期考核,確保了教師的質量和安定感。這一時期是安定學堂發展較快的階段,先後培養出茅盾、范文瀾、華君武、柯召、馮亦代、呂志偉等學生。當時的教師有國文教師張獻之和劉大白、數學教師樓子雋、圖畫教師張鹿山等。當時安定學堂規模迅速擴大,在校生人數從250人增至600餘人,畢業生從每年約60人增至130人。

1920年,美國實用主義思想家約翰·杜威來華訪問,並參觀了安定中學。1923年,學校維持會改為校董會,陳叔通、錢家治(錢學森之父)等29人為校董,推阮性存為董事長,後由祝紹箕繼任。1933年,陳純校長病逝。校董會推舉該校第一屆畢業生、北京大學工學士孫信繼任校長。孫信校長忠厚誠懇,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秘書。上任後蕭規曹隨,使學校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在慶春門外購農田四十餘畝,開闢農場,以便學生實習。同時努力添置標本儀器和實驗設備,充實圖書資料,《四庫珍本》、《四部業刊》、《古今圖書集成》、《萬有文庫》等新舊典籍兼收並蓄。當時學校發展到招收春秋季生,各級肄業人數達700餘人,省教育廳每年補助金亦增至5千元。

三遷校址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局勢動盪。為防不測,學校在1937年9月首遷諸暨次塢鎮俞氏宗祠開設分校,並在其辦校歷史上首次招收女生,提倡男女同學。同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學校再遷象山牆頭。因不能在當地維持師生生活,董事長高孟徵決定帶領部分教師去浙東山區物色校址,並由沈養厚帶領部分教師回次塢辦學。

1938年秋季,學校遷至縉雲壺鎮,借用呂氏宗祠及萃英小學部分校舍招生開學。由於宗祠規模很大,學生遠及金華麗水甚至福建莆田。1939年春季,沈養厚、江文偉等人籌備設立高中部,借趙氏宗祠辦學。1940年秋季增設簡師班,為當地培養了不少小學教師。

在這一時期,學校積極組織文藝活動,課餘時間,學生組織劇團、民樂隊、幻燈放映隊,四出宣傳抗日,深受山區人民的歡迎。為學生健康成成長,學校還成立童子軍,先後組織學生參加五校大露營、五校行軍、自行車旅行等活動。同時,學校也努力延聘因躲避戰亂而寄居鄉間的學者人才,例如北大歷史系教授周俊人、河南水利工程學院副教授石天錡、濟南大學講師包仲修、浙大化學系講師王時才、日本留學生吳曉初與周祖適、春暉中學校長江翼時、海寧中學校長朱潛園、民生中學校長干人俊等;曾破全國跳遠記錄的王禾也回母校任教體育。1941年春末,日寇曾進犯麗水,師生們夜間行軍轉移,後又繼續複課,先後在壺鎮停留了7年之久。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孫信校長終因心力憔悴,與世長辭。學校共推沈養厚接任校長。8月14日,抗戰勝利,沈校長與全體師生積極籌劃收回杭州校址,修繕校舍,組織學生分批返杭就讀,直至1946年10月,學校師生才全部回到杭州。此後仍在壺鎮留部分校產及教師,成立了壺鎮中學。  

轉為公立

復員完畢後,學校迅速得以恢復,並參加了眾多學生抗議運動,例如反飢餓大遊行、抗議美軍強姦北大女學生大遊行、反對金圓券大遊行、抗議於子三被殺害大遊行等。

1949年5月,解放軍進入杭州。6月中旬,杭州市軍管會來校,宣布由學生代表和教師代表組織校委會,主持校務。1950年,朱蕙薌接任校長。1952年,朱蕙薌離任赴京,孫曉泉擔任校長。1954年蕭學均擔任校長。這一時期,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已有高中10個班,初中18個班。在校學生達1500餘人,成為當時杭州規模最大的一所私立完全中學。

1956年2月,私立安定中學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同時改名為杭州市第七中學。

校址

學校地址在杭州市葵巷(今解放路50號杭州第七中學分校校區內),其為原敷文講廬舊址。此外,抗日戰爭期間,該校先後在諸暨次塢、象山檣頭和縉雲壺鎮呂氏宗祠等地招生辦學。1945年,日本投降後,學校逐步遷回杭州葵巷原址複課。

知名校友

參考文獻

  • 《民國時期杭州》「私立安定中學」篇 作者:陳憲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轉載自《杭州文史資料》第二輯)
  • 杭州市第七中學百年校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