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社會網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網路(英語:Social network),是由許多節點以及節點間關係構成的一個網路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組織(又稱社團)。社會網路代表各種社會關係,經由這些社會關係,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人關係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1]社會網路依賴於一種到多種關係而形成,如價值觀、理想、觀念、興趣愛好、友誼血緣關係、共同厭惡的事物、衝突或貿易。由此產生的網路結構往往是非常複雜的。

社會網路分析是用來檢視節點、連結之間的社會關係的分析方式。節點是網路中的個人參與者,連結則是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節點之間可以有很多種連結。一些學術研究已經顯示,社會網路在很多層面運作,從家庭到國家層面都有,並扮演著關鍵作用,決定問題如何得到解決,組織如何運行,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個人能否成功實現目標。

用最簡單的形式來說,社會網路是一張地圖,標示出所有與節點相關的連結。社會網路也可以用來衡量個人參與者的社會資本。這些概念往往顯示在一張社會網路圖,其中節點是點狀,連結是線狀。

社會網路分析

社會網路一個例子,中介中心性最高的結點用黃色標出。

社會網路分析已經成為一個關鍵技術,也是一項熱門的研究,在現代社會學人類學社會語言學地理社會心理學通訊研究資訊學歷史學[2]社會網路分析與探勘組織研究經濟學,以及生物學領域。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就使用社會網路來比喻複雜的社會系統下,成員之間的關係,囊括所有層級,從人際關係國際關係。1954年,J. A. Barnes開始使用這個術語,系統化的呈現關係模式,統整了大眾與社會科學家的傳統概念:有限制的群體(如部落、家庭)和社會分類(如性別、種族)。

社會網路分析衡量值

社會網路分析衡量值可以用來描述一個社會網路的概況,比較常見的社會網路分析衡量值包括以下:

  • 分支度、點度 Degree
  • 密度 Density
  • 派別 Clique
  • 親密度中心性 Closeness Centrality
  • 中介度中心性 Betweeness Centrality
  • 叢聚係數 Clustering Coefficient

分析層次

通常,社會網路是自組織的、突生性的和複雜的,通常是由局部元體的緊密相互作用才形成整個系統。這種模式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加而更加明顯。但是,全球網路分析,例如所有人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得到的,即便可分析,所帶來的巨量資訊也將無法提供有用資訊。計算能力的限制,倫理和參與者的報酬都限制了社會網路分析的規模。局部系統的細微差別可能在大規模的網路分析中消失,因此要理解網路的特性,資訊的品質遠比網路的規模重要。因此,社會網路是與研究者的研究問題的規模有關的。雖然分析層次彼此不必然互斥,但是仍然有三種社會網路分析水準:宏觀水準、中觀水準和微觀水準。

社會網路分析軟體

相關學者與組織

參見

外部連結

  1. ^ 張皓。「《灌園先生日記》中家族社會網路之分析研究(1927—1932)」。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24。
  2. ^ 李宗信、張育誠、劉庭羽。〈《劉福才日記》中的社會關係網路--另一個觀看日記的視角〉。《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65期,(2021年): 頁15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