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寺 (天祝)
石門寺 | |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國 |
位置 | 中國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石門鎮 |
座標 | 36°58′37.34″N 103°0′32.40″E / 36.9770389°N 103.0090000°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魯派 |
母寺 | 廣宗寺 |
開基 | 羅桑丹巴曲吉尼瑪 |
開山時間 | 明朝崇禎初年 |
地圖 | |
石門寺,藏語稱「嘉格戎雅隆圖爾欽噶丹賢巴林」[1](yar-lung-thur-chen-dgon-dg'a-ldn-bums-pa-gling[2]),簡稱「嘉格戎寺」或者「雅隆圖爾欽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石門鎮。[1]
歷史
石門寺的舊寺初建於明朝崇禎初年,由達納活佛羅桑丹巴曲吉尼瑪創建,他是天祝縣松山達隆寺第二世達壠倉活佛。他出生在青海省夏瓊寺附近的多巴村,5歲時在扎藏寺(位於今臨夏)坐床,開始學經,後來赴西藏拉薩哲蚌寺郭芒扎倉學習,並且在昂仁地方巡迴辯經,曾在札什倫布寺任密宗喇嘛。後來,根據班禪的授記回到安多,先後任韓達壠寺、天堂寺、先明寺、大通大寺、郭隆寺等寺的法台。在主持修建了石門寺後,他又修建了松山達隆寺。他曾為石門寺、松山達隆寺及所屬谿卡莊園之事,四次赴北京覲見清朝康熙帝,被任命為茶關司達喇嘛。他還曾為寺院事務四次赴西藏。康熙帝之母逝世後,他赴北京誦經超度,並為全國大旱作法求雨,獲康熙帝寵信,被封為呼圖克圖,御賜全套馬鞍韉、48兩金的黑金印以及白檀木印各一枚,另賜聖旨封冊、皇室文書、匾額、虎牌等等。[1]
石門寺初建時,位於今址稍靠上一些,即舊寺寺址。[1]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五世達賴在赴北京途中曾到該寺。[3]清朝雍正元年,青海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反清,青海的個別寺院及藏族部落受其煽動或欺騙,也參與其反清活動。故甘肅、青海地區民眾遭到殺戮,寺院遭到毀壞。石門寺便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軍焚毀。[1]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自內蒙古阿拉善來到青海賽庫寺,石門寺及所屬四大部落的頭人前往朝拜,並請倉央嘉措主持石門寺政,倉央嘉措遂赴石門寺任法台。當時,嘉格戎六部以及十三寺僧眾1500多騎,舉辦了迎佛儀式,倉央嘉措登上石門寺法座。雍正二年(1724年),石門寺遭清軍焚毀。雍正三年(1725年),倉央嘉措便開始籌備恢復該寺,新選了寺址,即如今的寺址。雍正五年(1727年),正式開工建設,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完工,僅大經堂便耗銀7000兩。[1]乾隆八年(1743年),該寺竣工,稱為「達布寺」,清朝御賜匾額為「格丹勒措哇」(意為宗喀巴的信徒),朝廷還發給250名僧人的供奉,並賜藏文版大藏經《甘珠爾》及《丹珠爾》。[3]
自此,石門寺重興,僧眾曾發展至800人,一度該寺喇嘛獲得各種格西學位者達80多名,其中僅拉然巴格西便達20餘人。最知名的僧人是在拉卜楞寺獲得多然巴學位的華銳·羅桑饒布薩,為十三世達賴的副經師,著有《華銳饒布薩文集》一部,1991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1]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反清起事的河州回民領袖馬占鰲率部進入河西,攻占天祝縣,石門寺局部遭到破壞。[3]
清朝乾隆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該寺為內蒙古阿拉善旗巴讓克寺(即阿拉善南寺,又稱廣宗寺)的屬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該寺有2座經堂,昂欠有堪布、朵什、嘉豆等處,活佛2人,僧人及其他人員共48人。[3]
1958年,石門寺被毀。1981年2月19日,石門寺重建開光,新修小經堂一座,有8名僧人,正常開展宗教活動。寺主堪布佛為賈拉森,為內蒙古大學副教授。[1]
建築
石門寺至今仍保存著許多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明永樂十七年的光明女神石浮雕像,華銳·羅桑饒布薩在青海祁連阿柔大寺舉行時輪灌頂時的贈品——五世達賴親手雕刻的象牙十一面觀音像,六世達賴的斗篷及畫像,一世貢唐倉活佛和五世東科活佛的帽子,華銳·羅桑饒布薩的骨灰塔、坎肩、墨跡,西藏熱振寺印的大威德金剛畫像,清朝初年的自鳴白海螺,阿拉善南寺堪布一世拉宗阿旺隆智達吉所著《倉央嘉措傳》草書手抄本,阿拉善南寺堪布四世在藏曆十五繞迥金猴年(1880年)撰寫的《高僧法座規程》等等。[1]
光明女佛(即金剛亥母)石浮雕像為陽刻石像,自石門寺院牆壁中發現,保存完好。佛像刻於高75厘米,寬24厘米的沙石板上,裸足,半披袈裟,頭戴嵌珠寶冠,右臂下垂置右膝上,左手執蓮枝於胸前,端坐於蓮花座上,乘小豬拉車。龕壁以雲紋圍繞,左上角雕有月亮,右上角雕有太陽。下方以藏文刻有佛名,譯成漢文為「光明女佛」。背面以漢文銘刻「刻於明永樂十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