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白虎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虎通》,東漢古書,又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四卷。

歷史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在白虎觀(洛陽北宮)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結論作成《白虎議奏》[1]。再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白虎通》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經學統一。蔡邕曾獲賜《白虎議奏》。清代陳立寫有《白虎通疏證》。

理論

「白虎通義」中的「通」是統一的、通行的」之意;「義」是「大義」的意思。「白虎通義」的意思是:白虎觀會議所形成的統一的、通行於天下的儒家經學之大義。(西橋按,通義即疏通大義,此詞多用為書名,如文史通義。)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濁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鑿度》云:『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白虎通義》發揚《春秋繁露》比附的手法,將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它認為:「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天地》)「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日月》)「君有眾民,何法?法天有眾星也。」(《五行》)「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三綱六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合陰陽,有施化端也。」(《三綱六紀》)但在強調臣絕對服從君的主調之下,《白虎通義》還在《五行》中提出臣對「無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

影響

《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於世,肯定了「三綱六紀」,並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綱常倫理系統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神學化。

《白虎通義》肯定了儒家經典的非凡特殊價值和特殊地位:「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白虎通義》有一節專門討論「辟雍」。「辟雍」是當時的一種學宮,貴族子弟從10歲開始就要寄宿於城內的「小學」,至15歲時進入郊外的「辟雍」。男性貴族子弟在裡面學習各種技藝,如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駕車等。

四庫全書總目》評論《白虎通》曰:「方漢時崇尚經學,咸兢兢守其師承,古義舊聞,多存乎是,洵治經者所宜從事也。」《白虎通義》用陰陽五行等概念普遍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使五行思想成了當時人們認識世界的鑰匙。

參考文獻

  1. ^ 《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