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疣柄魔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疣柄魔芋
野生的疣柄魔芋位於菲律賓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目: 澤瀉目 Alismatales
科: 天南星科 Araceae
屬: 魔芋屬 Amorphophallus
種:
疣柄魔芋 A. paeoniifolius
二名法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異名
  • Amorphophallus campanulatus (Roxb.) Bl.
  • Amorphophallus virosus N.E.Br.
  • Amorphophallus gigantiflorus

疣柄魔芋學名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英語:elephant foot yam)為天南星科魔芋屬植物。分布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大洋洲新幾內亞南亞東南亞臺灣越南以及中國大陸廣西雲南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180米至750米的地區,多生在灌叢、江邊草坡及荒地。

疣柄魔芋又可稱為大魔芋,根據1995年植物學家Hetterscheid與台灣學者彭鏡毅的研究,以及李桓1998年對《中國植物志》之修訂。大魔芋其實是疣柄魔芋之同義詞,非台灣特有種植物,屬天南星科魔芋屬。台灣野外只有4種魔芋,分別是台灣魔芋密毛魔芋、疣柄魔芋、東亞魔芋。此外,因其在伴隨響雷的梅雨季期間開花,且散發腐臭味,而俗稱「雷公屁」。

別名

南星頭(廣東寶安) 雞爪芋(廣東台山) 鞋板芋(廣東羅岡) 南芋(廣東陽江)

塊莖成分

疣柄魔芋塊莖中只含有澱粉,幾乎不含葡甘聚醣。因此疣柄魔芋無法製成蒟蒻果凍。不過因為其塊莖含有大量澱粉,但含有大量的有毒的草酸鈣結晶,食用前必須加以煮熟破壞掉刺痛的草酸鈣結晶,在非洲與印度尼泊爾孟加拉菲律賓等地區常把它做為糧食作物,又稱象腳薯(elephant foot yam)。

參考文獻

  1. ^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World Checklist of Selected Plant Families (WCSP).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5 February 2017]. 
  2. ^ Nicolson, Dan Henry. Nomina conservanda proposita - Amorphophallus (Proposal to change the typification of 723 Amorphophallus, nom. cons. (Araceae)). Taxon. 1977, 26 (2/3): 337–338. JSTOR 1220579. doi:10.2307/122057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