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德語:Produktionsverhältnisse;英語:Relations of production)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概念。在以物質資料生產為前提下,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社會生產中形成的一種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和生產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生產關係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下產生,反過來又會限制生產力。生產關係是其他社會關係的基礎,是一種物質利益關係;其他社會關係都在生產關係上建立起來。
詞源
它第一次出現在馬克思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但其實馬克思生前未發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已有這個概念。
馬克思定義說:
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係,構成為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為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
概述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生產關係是表示社會內部人與人的關係的哲學範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生產關係是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生產關係是一複雜的經濟結構,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交換關係、產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決定的消費關係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係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產關係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係的其他內容。史達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生產關係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三)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生產關係的這三個方面體現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之中。
生產關係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社會關係。
參看
參考文獻
- Lenin, What the 「Friends of the People」 Are and How They Fight the Social-Democrats.
- Göran Therborn, 'Science, Class and Society.
- Perry Anderson, In the Track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Herbert Gintis, Samuel Bowles, Robert T. Boyd and Ernst Fehr, Moral Sentiments and Material Interests: The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Life.
- John McMurtry, The Structure of Marx's World-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