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
瓔珞是以珠玉綴成的裝飾物。在佛典中,指印度富貴人家佩戴的裝飾物,由珠寶、玉石或花等物編綴而成,主要裝飾部位在是頸部和臂部。有些將手腳上的裝飾珠玉也稱為瓔珞[1]。
詞彙
按照《說文解字》,「賏」和「嬰」是指頸飾,「纓」是冠系,指帽帶。將「冠」自上而繫於頸部,稱為「纓」、「纓絡」[2][3]。「絡」是棉絮。由棉絮相連接,交錯在一起,有如網絡,引伸出纏繞、籠罩等意思[4]。
在佛典中,則用「纓絡」,或改為「玉」字旁的「瓔珞」,指印度富貴人家佩戴的項鏈、臂環、手環、腳環等裝飾物[1]。譯為瓔珞的梵語詞彙,可能有keyūra[5]、muktā-hāra、ratnāvali、rūcaka、hārā、ābharaṇa等[6][7]。
經文記載
- 《法華經·普門品》曰:「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 《法華經·信解品》曰:「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
- 《觀無量壽經》曰:「諸瓔珞中盛蒲桃漿。」
- 《楞伽經》:「鐶釧、瓔珞種種各異」(kaṭaka-rucaka-svasty-ādi-pariṇāmena pariṇāmyamān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