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義大利語區
瑞士義大利語區(義大利語:Svizzera italiana)是瑞士聯邦的地理區域,由義大利語占主導地位的地區組成,但並非正式的行政區劃。瑞士義大利語區由提契諾邦全境和格勞賓登邦南部組成,截至2017年人口為36萬左右,約占瑞士總人口的6%。提契諾邦的首府貝林佐納擁有大約63,000名居民,是瑞士義大利語區最大的城市,也是義大利之外最大的義大利語城市[1]。
義大利語是瑞士的官方語言之一,與德語和法語在法律上享有同等地位(羅曼什語是瑞士的第四種官方語言,但是僅在與講羅曼什語的公民交流時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
地理
瑞士義大利語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提契諾邦,除此之外還包括格勞賓登邦的布雷加利亞谷、卡蘭卡谷、梅索科谷和波斯基亞沃谷等區域。提契諾邦南部屬於米蘭都市區。
瑞士義大利語區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南部與義大利接壤,北部和東北部與瓦萊邦和烏里邦接壤。金皮庸是義大利在提契諾邦的外飛地,與義大利本土相距僅約1公里。提契諾邦的面積為2812平方公里,相當於瑞士總面積的7%。提契諾邦大約四分之一的面積是非生產性的(即樹木或農作物無法生長),而森林占該州面積的三分之一。主要湖泊有馬焦雷湖和盧加諾湖[2]。
瑞士義大利語區植物種群豐富,擁有其他地區少有的廣闊的歐洲栗森林。提契諾邦還生長著大量棕櫚樹、柏樹和其他許多地中海植物,被稱為「瑞士的太陽房」[3][4]。與提契諾邦不同,格勞賓登邦的義大利語區域以高山動植物為主。
文化
瑞士義大利語區在文化領域與北義大利聯繫最為緊密,與瑞士其他三個語言區的交流也很頻繁。該地區在歷史上就存在著二元性,即政治上屬於瑞士,文化上貼近義大利[5]。
瑞士義大利語區文化的代表,首推來自格勞賓登邦貝蓋爾山谷斯坦帕的賈科梅蒂家族,特別是藝術家阿爾伯托·賈科梅蒂。出生於門德里西奧的建築師馬里奧·博塔享譽世界,設計了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第二總部、特拉維夫辛巴利斯塔猶太會堂和猶太遺產中心和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建築。還有許多知名文化人物曾在瑞士義大利語區生活:詩人和作家赫爾曼·黑塞在蒙塔尼奧拉隱居和逝世(當地還有赫爾曼·黑塞博物館),心理學家埃里希·弗羅姆和畫家保羅·克利晚年在穆拉爾托居住,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將洛迦諾視為第二故鄉並逝世於此。
瑞士義大利語區的知名文化事件和場所還有2015年建成的盧加諾藝術文化中心[6],創立於1946年的洛迦諾電影節和創立於1985年,每年六月底舉辦的,為期十天的阿斯科納爵士音樂節[7]。
歷史
1512年到1797年之間,三同盟自由州和瓦爾泰利納山麓等義大利語區域屬於舊瑞士邦聯的勢力範圍。拿破崙戰爭以後,舊瑞士邦聯失去了義大利語區領土和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嚴重削弱了原義大利語區的地域團結,也導致現在的瑞士義大利語區由三個不接壤的區域構成。瑞士義大利語區在18世紀成為歐洲啟蒙思想傳播中心之一,而且由於提契諾邦的新聞自由程度比義大利高,因此在19世紀義大利統一運動之前它也是重要的印刷出版中心[5]。
1803年,提契諾邦加入瑞士聯邦,義大利語成為與德語和法語地位相同的官方語言。幾十年來,該州幾種政治勢力,主要是自由民主勢力與教權勢力,圍繞提契諾邦首府選址問題進行了爭鬥。直到1878年,各勢力才達成一致,在盧加諾、洛迦諾和貝林佐納之間選擇貝林佐納作為首府[8]。聖哥達鐵路隧道開通於1880年,由銀行家阿爾弗里特·愛舍與其在蘇黎世創立的瑞士信貸集團出資建設。聖哥達隧道的開通加速了提契諾邦的工業化進程,並使該州成為連接歐洲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1925年,歐洲多國簽訂洛迦諾公約,洛迦諾成為當時歐洲外交的中心。該公約使歐洲各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恢復正常關係,並促使德國於次年加入國際聯盟。各國均同意公約簽訂地點位於中立的瑞士,而因為當時的德國還不是國際聯盟的成員,不想在日內瓦進行談判,所以最後選擇了鄰近義大利的洛迦諾。會議地點原名「Palazzo del Pretorio」在會議結束後被改為「Via della Pace」(和平街)[9][10]。
受到義大利影響,瑞士義大利語區金融和銀行業發展穩健,盧加諾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成為僅次於蘇黎世和日內瓦的瑞士第三大金融中心。盧加諾機場建成於1938年,2016年旅客總數為176,000人[11]。
主要城市
排名 | 城市名稱 | 人口數量 |
---|---|---|
1. | 盧加諾 | 63,494 |
2. | 貝林佐納 | 43,181 |
3. | 洛迦諾 | 16,012 |
4. | 門德里西奧 | 14,914 |
盧加諾位於提契諾邦南部,在歷史上就是瑞士義大利語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盧加諾是瑞士人口第九多的城市,2017年12月31日人口為63,494。盧加諾還擁有眾多州立博物館和瑞士義大利語區唯一的公立大學瑞士義大利語區大學。盧加諾也是距離歐洲大都市最近的瑞士城市,屬於米蘭都市圈[12][13][14]。
貝林佐納是提契諾邦的首府,也是該州北部地區的中心。在19世紀初,這座城市成為瑞士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但在聖戈特哈德鐵路開通以後,一直到20世紀中葉,該市的社會經濟面貌才發生較大改變[8]。
洛迦諾位於馬焦雷湖北岸,是瑞士義大利語區的第三大城市,在19世紀作為國際旅遊業中心而得到發展。 洛迦諾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瑞士舉辦最早和最大的國際電影節,2017年後該電影節的的舉辦地「大廣場」成為20瑞士法郎鈔票的背面主題[15]。
門德里西奧在提契諾邦南部,是瑞士和北義大利之間文化溝通的重要橋梁。1996年以後,門德里西奧成為瑞士義大利語區大學建築學院所在地[16]。
參考來源
- ^ Popolazione in crescita [人口增長]. RSI Radiotelevisione svizzera. 2016-08-26 [2019-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6) (義大利語).
- ^ Zahlen & Fakten [提契諾邦數據和概況]. reiseziel-tessi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德語).
- ^ Wirz, Claudia. Das Paradies ist hier! [這裡是天堂]. 新蘇黎世報. 2014-03-28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1) (德語).
- ^ Tessin [提契諾邦]. WDR. 2016-06-27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德語).
- ^ 5.0 5.1 Ghiringhelli, Andrea. Tessin (Kanton) [提契諾邦]. 2017-05-30 [2019-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5) (德語).
- ^ Museo d’arte della Svizzera italiana, Lugano – sede LAC – Lugano Tourism. [2017-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德語).
- ^ JazzAscona. The New Orleans Experience. | Geschichte. [201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德語).
- ^ 8.0 8.1 Bellinzona (Gemeinde) [貝林佐納(市鎮)].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5) (德語).
- ^ Pretorio, via alla progettazione. RSI Radiotelevisione svizzera.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5) (英語).
- ^ Patto di Locarno.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7) (義大利語).
- ^ Check-in | Lugano Airport [辦理登機手續 盧加諾機場]. 2017-05-14 [2019-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義大利語).
- ^ Von Roger Friedrich. Die italienische Schweiz ist eine Welt für sich | NZZ. 新蘇黎世報. 2009-07-20 [2018-12-09]. ISSN 0376-6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德語).
- ^ Negro, Giuseppe. Lugano (Gemeinde) [盧加諾(市鎮)].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1) (德語).
- ^ S. W. I. swissinfo.ch, a branch of the Swiss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externer Link. Ja zur Fusion: Lugano auf dem Weg zur Grossstadt [盧加諾在成為大城市的路上].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1) (德語).
- ^ Huber, Rodolfo. Locarno (Gemeinde) [洛迦諾(市鎮)].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7) (德語).
- ^ Simoni, Renato. Mendrisio (Gemeinde) [門德里西奧(市鎮)].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6)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