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約 (元朝)
王約(1252年—1333年3月1日),元代名臣,字彥博,號豫齋,官至集賢大學士、樞密副使、榮祿大夫,元授文定公、梁國公。生於元憲宗二年(1252年),卒於元惠宗至順四年二月十五日(1333年3月1日),享年八十二歲。祖父王通為汴京人,宋末避亂遷真定(河北正定)。曾為元仁宗儒師,官太子詹事,多所匡正。
元英宗在位時(1320年—1323年)曾想廢除征東行省,改設制度類似其他行省的三韓行省。這一提案被皇帝下發到中書省進行討論。大臣王約表示反對,說:「高麗距離京師四千里,土地貧瘠,人民貧困,風俗雜尚,並非中原可比;萬一改制無法推行下去,國力耗費在這上面不是國家的幸事,不如保留祖宗舊有的制度。」丞相贊同他的觀點,向皇帝上奏不實施設立三韓行省的提案。高麗人知道這件事後,將王約的畫像帶回高麗設祠供奉,說:「使國祚不致斷絕的是王公(王約)啊!」[1]
《四庫全書》《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卷二十四:「君子觀王約告仁宗之言,可謂不負厥職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屢見於史冊者,謂非王約輔導於其始可乎。若王約者貽仁宗之哲命者也。」
羅振玉舊藏本《陽春白雪》中的散曲家「王大學士」即指王約,是現存兩套《仙呂·點絳唇》的作者[2]。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 ^ 《元史·卷一百七十八 王約傳》:「朝廷議罷征東省,立三韓省,制式如他省,詔下中書雜議,約對曰:『高麗去京師四千里,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丞相稱善,奏罷議不行。高麗人聞之,圖公像歸,祠而事之,曰:『不絕國祀者,王公也。』」
- ^ 寧恢,《王約及其散曲》,蘭州大學
參考資料
- 《元史》卷一百七十八《王約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新元史》卷一百七十八《王約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全元文》劉敏中撰《敕賜贈榮祿大夫司徒柱國梁國文惠公王公神道碑銘》
- 《揭傒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