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審琦
王審琦(925年—974年),字仲寶,本遼西人,後移居洛陽。
後漢乾祐三年(948年),應募入伍,成為樞密使郭威麾下。顯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戰」中與趙匡胤等一戰成名。王審琦和石守信等人都是宋太祖的「結社兄弟」,後周時均擔任軍隊將領,後周末年,官拜殿前都虞侯。趙匡胤成為皇帝之後,因有「翊戴之勛」,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聽趙普之建議,行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王審琦的兵權,出為忠正軍節度使,鎮壽春八年。開寶二年(969年)從征太原,次年改鎮許州,留居京師。開寶六年(973年)與高懷德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974年)八月,卒,年五十。
審琦為官操守清廉,去世後趙匡胤親至其住所哭靈,賜中書令,追封琅琊郡王,後又追贈為秦王,諡號「正懿」。有九子,王承衍、王承衎等,每人一座府院,人稱「九院王氏」,「遂為京師甲族」[1]。承衍娶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女昭慶公主。
據宋書,王審琦有關於喝酒的趣聞,他本不能飲酒,一日和宋太祖宴,太祖稱與其布衣交,應共富貴,試飲之,王審琦飲十杯而無苦。後來和太祖一起喝,能喝,回到家中,就不能飲酒,強飲酒會生病。
家族
- 妻:曹氏,秦國太夫人
- 子:王承衍,終官護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贈中書令、追封鄭王
- 孫:王世安,崇儀副使、閣門通事舍人
- 曾孫:王克正,殿中丞
- 孫:王世隆,終官六宅使、平州刺史、贈泰州防禦使、累贈尚書令
- 曾孫:王克基,引進使、恩州刺史
- 曾孫:王克緒,西染院副使、閣門通事舍人
- 曾孫:王克忠,終官四方館使、新州刺史、贈引進使、果州團練使
- 曾孫:王克明,終官昭州團練使
- 玄孫:王誨,終官文思副使
- 來孫女:王氏,適右武衛大將軍、慶州刺史趙世劬[2]
- 玄孫:王誨,終官文思副使
- 孫:王世雄,內殿崇班
- 孫:王世融,終官內園副使、贈太子太保
- 曾孫:王克存,終官都官司郎中、累贈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太傅
- 玄孫:王發,終官宣教郎、累贈太子少師、太子太保、太師
- 來孫:王綯,終官左中奉大夫、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清源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一百戶、實封一百戶、贈左光祿大夫
- 晜孫:王陔,右奉議郎
- 仍孫:王晞高,右承務郎
- 仍孫:王晞曾,右承務郎
- 仍孫:王晞祖,未仕
- 仍孫女:王氏
- 仍孫女:王氏
- 晜孫:王陔,右奉議郎
- 來孫:王綯,終官左中奉大夫、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清源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一百戶、實封一百戶、贈左光祿大夫
- 玄孫:王發,終官宣教郎、累贈太子少師、太子太保、太師
- 曾孫:王克臣,終官太中大夫、龍圖閣直學士
- 曾孫:王克述,左班殿直
- 曾孫:王克存,終官都官司郎中、累贈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太傅
- 孫:王世安,崇儀副使、閣門通事舍人
- 子:王承衎,終官西上閤門使、永州刺史、左武衛大將軍
- 孫:王世京,閣門祗侯
- 孫:王世文,終官左屯衛大將軍
- 曾孫:王克善,終官西頭供奉官、贈成州團練使
- 玄孫:王涇,右班殿直
- 玄孫:王溥,右班殿直
- 玄孫女:王氏,封永寧郡夫人、適寧遠軍節度使、鞏國公趙宗祐
- 玄孫女:王氏,適虞城主簿趙彥
- 玄孫女:王氏,封靖安郡君、適龔州防禦使趙仲憫
- 玄孫女:王氏,累封潭國夫人、越國夫人,贈魏越國夫人、適成德軍荊南兩鎮節度使、太尉、開府儀同三司、荊王、贈太師兼尚書令、追封魏王趙頵
- 來孫:王伯鸞
- 曾孫:王克善,終官西頭供奉官、贈成州團練使
- 子:王承德,終官東上閣門使、會州刺史
- 孫:王世厚,終官內殿崇班
- 曾孫女:王氏,封壽昌縣君,適右武衛大將軍、柳州刺史趙叔頤
- 孫:王世厚,終官內殿崇班
- 子:王承祐,如京使、贈左武衛大將軍
- 孫:王世彥,朝散郎
- 曾孫女:王氏,封仁和縣君,適右金吾衛大將軍、秀州防禦使趙仲惠
- 孫:王世彥,朝散郎
- 子:王承俊,內殿崇班
- 子:王承偓,閣門祗候
- 子:王承僎,內殿崇班
- 子:王承僅,以左神武將軍致仕
- 子:王承休,內殿承制、贈左金吾衛上將軍
- 孫:王世範,左驍衛將軍
- 曾孫:王克敦,內殿承制
- 玄孫女:王氏,封安福縣君、適右監門衛大將軍、吉州刺史趙士戴
- 曾孫:王克敦,內殿承制
- 孫:王世範,左驍衛將軍
- 孫:王世延,贈太子太保
- 女:王氏,封瑯琊縣君
- 曾孫女:王氏,封和政郡君、適右金吾衛大將軍、保州防禦使、贈崇信軍節度使、追封房國公趙仲洽
注釋
參考書目
- 《宋史·王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