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號防護巡洋艦 (1899年)
Диана | |
---|---|
概觀 | |
艦種 | 防護巡洋艦 |
擁有國 | 俄羅斯帝國(建成至蘇聯成立) 蘇聯(獲得至1922年退役) |
艦級 | 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 |
製造廠 | 俄國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 |
動工 | 1897年5月23日 |
下水 | 1899年9月30日 |
服役 | 1901年12月10日 |
結局 | 1922年拆解 |
除籍 | 蘇聯時:1925年11月21日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6657噸 |
全長 | 艦體全長:126.8米 |
全寬 | 16.8米 |
吃水 | 6.6米 |
鍋爐 | 燃煤專燒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24座 |
動力 | 直立型三段膨脹式三汽缸複合式蒸汽引擎3座 3軸推進 |
功率 | 11,600匹馬力(8,7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20節(37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軍官19人,水手540人 |
武器裝備 | 1892年式45倍徑152毫米(6英寸)炮8門 50倍徑75毫米(3英寸)單裝炮24門 23倍徑37毫米單裝炮6門 19倍徑63.5毫米單裝炮2門 380毫米(15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3具(水線下) 水雷35顆 |
裝甲 | 甲板:38公釐(1英寸) 司令塔:150毫米 |
黛安娜號防護巡洋艦(俄語:Диана,又意譯而稱為狩獵女神號[1]或月亮女神號[2]),為俄羅斯帝國建造的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2號艦。黛安娜號建成即與姊妹艦帕拉達號前往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並編入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時,帕拉達號參加了旅順口海戰及黃海海戰,後逃脫並前往中立國港口,在當地遭到扣押直到戰爭結束。日俄戰爭後黛安娜號重新返回俄國海軍,並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成立後,蘇聯海軍接管了本艦。
本艦名字「黛安娜」來源於羅馬神話月亮女神與狩獵女神黛安娜。其名字按俄語發音(Диана)應該翻譯成季阿娜號[3],然則該寫法在中文出版物中比較罕見,以下均按拉丁讀音而寫作「黛安娜號」[1]。
建造背景及概述
帕拉達級設計之初,主要是用於在開闊洋面、尤其是在遠東進行商路破襲戰。俄國方面一開始打算購買外國的設計,最後還是決定下來使用俄國自己的設計方案。
帕拉達級作為一款防護巡洋艦,防護比較薄弱,黛安娜號也不例外。由於建造延宕,本艦建成即已過時。俄國同一時期購買、接收的一批外國建造的巡洋艦即比本艦更快(如美國造的瓦良格號,1901年初入役,最高航速23節)。
艦歷
前期
本艦號1897年6月4日(俄歷5月23日)在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開始建造,1899年10月12日(俄歷9月30日)下水。1901年12月23日(俄歷12月10日),黛安娜號建成進入俄國海軍服役。1902年10月17日,黛安娜號與前無畏艦列特維贊號、姊妹艦帕拉達號一同從喀琅施塔德出發啟程前往旅順。沿途由於諸多原因(如天氣惡劣;機械故障;燃煤消耗速度大於預期等),艦隊屢次需要入港進行補給,因此行程多有延誤。
1903年4月21日(俄歷4月8日),艦隊抵達日本長崎,在那裡與阿斯科利德號會合。隨即黛安娜號聽命於俄國駐漢城特命全權公使亞歷山大·帕夫洛夫往返朝鮮與日本之間進行談判。5月6日(俄歷4月23日)黛安娜號抵達旅順,加入太平洋艦隊。過了幾天帕夫洛夫又乘著黛安娜號前往仁川。
帕拉達號和黛安娜號在旅順沒有得到什麼好臉色。俄國遠東海陸軍總司令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海軍上將直指兩艦由於多年延誤,在所有方面都大幅落後於其對手,而且建造質量也不高,諸多地方存在問題。兩艦航海性能也未能盡人意,雖然合同要求達到20節,但全速航行時艦艏會大幅度沒入水中。俄軍官兵譏諷兩艦為「(俄國)國內發明的女神(俄語:богиням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изобретения)」,私底下則戲稱為「帕拉什卡(俄語:Палашка)」和「達什卡(俄語:Дашка)」。
從1901年起,日本與俄國就雙方在滿洲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的劃分展開了一系列會談,但進展甚微。1903年,俄國政府多次拒絕了日本對於滿洲權益的提議,使得日本方面大為光火。1903年底,日本方面認定已經不再有談判的意義,戰爭已經迫在眉睫[4]。考慮到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的主力艦將錨地轉移到了旅順港外港,一旦日本出兵登陸朝鮮,俄國艦隊隨時可以出動[5]。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9日夜間,日本對俄國不宣而戰,出動驅逐艦對停泊在旅順港的俄國艦隊發動魚雷攻擊,日俄戰爭爆發。夜間的魚雷攻擊中有多艘日本驅逐艦向黛安娜號發起攻擊[6]。儘管如此,黛安娜號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傷。9日早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率領主力準備在白天發起炮擊戰。07:00前後俄國瞭望哨確認了從外海駛來的船隻的輪廓[7],黛安娜號等各艦開始升火[8]。08:37黛安娜號出港,在黃金山以東一帶進行巡邏[9]。隨著日軍主力陸續出現,11:30黛安娜號調頭撤退,並對著距離8000米的日艦用艉部火炮進行了3輪射擊;由於距離太遠,黛安娜號的射擊沒有任何命中[10][11]。緊接著東鄉率艦隊闖入旅順港。東鄉判斷俄軍艦隊受到魚雷攻擊後已經重創、陷入混亂,因此下令用主炮對旅順港岸防炮台進行炮擊,而只用副炮攻擊俄國艦隊。然而俄國艦隊並沒有如日軍高層指揮官預料的那樣不堪一擊,全艦包括黛安娜號在內對日艦進行了反擊。日軍的副炮對於俄艦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殺傷作用,使得俄艦可以持續進行還擊[12]。
同年4月13日,時任旅順分艦隊司令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率領旅順分艦隊主力出港迎擊日軍艦隊。日軍主力艦趕來支援,俄艦撤回港內。就在此時,旗艦戰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觸雷爆炸並迅速沉沒,馬卡羅夫戰死。黛安娜號正好就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後方,見狀立即對落水乘員進行救助。黛安娜號本身在本次行動中沒有受損記錄。
同年4月22日,俄軍為了強化陸地上的防衛能力,將黛安娜號上層甲板的兩門152毫米炮、4門75毫米炮拆走,同時所有的63.5毫米速射炮和37毫米機關炮也都拆了下來,送到旅順要塞,安裝在面向陸地一側。
同年6月23日凌晨,俄軍偵察防護巡洋艦諾維克號率先從黃金山下出港。這次實際上是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的一次突圍嘗試,緊接著巴揚號、佩列斯韋特號、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帕拉達號、阿斯科利德號、黛安娜號等8艘主要艦艇陸續抵達饅頭山東南岸[13]。11:00左右皇太子號、勝利號、列特維贊號也已經出港[14]。面對傾巢出動的俄艦,日艦主力尚未抵達,此時在遇岩僅有少量輕型艦艇[15]。17:40日軍第六戰隊(轄防護巡洋艦明石、須磨、秋津洲、和泉、千代田)從遇岩後退,希望能將俄艦引誘到第一戰隊(由戰艦組成)的方向去。18:15日軍主力趕到,20:00無心戀戰的俄艦開始調頭往北撤退。20:20東鄉下令讓驅逐艦發動突擊[15]。本次行動雙方均未有大的戰果。
同年8月,日本陸軍在地面戰場上已經將戰線推進到離旅順港不遠處,陸軍的重炮已經可以對港內俄國艦隊進行炮擊。深感第一太平洋艦隊(俄國從波羅的海艦隊抽調艦艇組成第二太平洋艦隊後,原太平洋艦隊改稱第一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已經暴露在敵軍火力之下,俄國高層責成威廉·維特捷夫特海軍少將率領艦隊從速突圍。港內俄艦8月10日07:00開始起航,準備突圍,而日軍艦隊在中午攔截住俄軍艦隊,黃海海戰爆發[16]。出港時俄軍巡洋艦分隊跟隨在戰艦分隊後面,其中黛安娜號在分隊內序列第三(阿斯科利德號、帕拉達號、黛安娜號)[17]。在第一輪交鋒中阿斯科利德號、帕拉達號均受到日艦命中而負傷,因此巡洋艦分隊改變位置,轉移到戰艦分隊左舷位置[18]。交戰中俄軍旗艦皇太子號司令塔受到日軍大口徑炮彈命中,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戰死,俄艦陷入了混亂。巡洋艦分隊司令尼古拉·賴岑施泰因海軍少將意識到旗艦的異狀,他堅決反對再次退回旅順港,而是率領巡洋艦分隊轉向東南[19],試圖從日軍包圍圈中最薄弱的地方突破封鎖[20]。驅逐艦領艦諾維克號也跟隨阿斯科利德號突進,帕拉達號、黛安娜號兩艦稍延遲一點也跟了上來[20]。在四艘俄國巡洋艦、以及若干驅逐艦突擊的方向,有著4艘日軍巡洋艦,以及若干魚雷艇,左方還能確認3艘松島級防護巡洋艦[21]。各日艦對準突圍俄艦進行猛烈的攻擊。中途俄艦目擊到日軍一艘似乎是「淺間級」的裝甲巡洋艦迎上前來試圖攔截[21]。俄艦奮起還擊,命中「淺間號」,俄軍聲稱造成起火[22]。日軍魚雷艇發射魚雷,不過全部射失。阿斯科利德號、諾維克號以20節的航速全速脫離,吸引了大批日軍艦艇的注意力[22]。海戰中,黛安娜號甲板及水線下各受到一發炮彈命中,傷亡17人[23]。
10日夜晚,黛安娜號與高速脫離的阿斯科利德號、諾維克號失去了聯繫[23],旁邊只剩下一艘驅逐艦雷雨號。艦長亞歷山大·利文指揮本艦與雷雨號,一同突破了日軍封鎖,經山東高角方向脫離,然後一路向南經過上海。利文下令雷雨號自行開往上海(後來雷雨號與阿斯科利德號在上海一起遭到清政府扣押[24]),自己則指揮黛安娜號繼續向南,經廣州灣進入法屬印度支那海防市停留,最後8月24[23]到達西貢。日本方面得知黛安娜號入港的消息,立即與法國方面展開交涉。9月10日,黛安娜號降下軍旗,解除武裝,艦上乘員全部留置在法國領土,直到戰爭結束[23]。
後期至結局
日俄戰爭結束後,黛安娜號重返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並改作為炮術訓練艦,主炮也增加到10門152毫米炮。1912年到1914年期間,黛安娜號接受了一次比較大的改裝,更換了艦上的鍋爐,主炮則改為130毫米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黛安娜號編在波羅的海艦隊後備艦隊中[2]。其主要擔任偵察任務,並為俄國輕型艦艇提供掩護。
1916年6月16日,裝甲巡洋艦格羅莫鮑伊號、黛安娜號以及5艘驅逐艦出動襲擊德國運輸線路。14:00俄艦與8艘德國驅逐艦遭遇,立即展開交火。當俄國巡洋艦打出第二輪齊射後,一艘德國驅逐艦發起了魚雷攻擊,其中一枚魚雷從格羅莫鮑伊號以及黛安娜號之間穿過,另一枚則直接衝向黛安娜號艦艉,迫使黛安娜號轉向躲避。俄艦第三輪齊射後,德國驅逐艦開始拉起煙霧撤退。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期間,3月3日艦上水兵舉行起義,殺死、殺傷了數名軍官。同年9月29日,德國發起阿爾比恩行動[25]。戰役發起時,黛安娜號屬於俄國里加灣防禦部隊的一員[26],不過並沒有太多重要戰績。同年11月,俄國方面將黛安娜號改作醫院船。
1918年1月,黛安娜號從赫爾辛基啟程前往喀琅施塔德。同年5月起,黛安娜號就一直固定在喀琅施塔德沒有動過,艦上的火炮則是運往阿斯特拉罕,安裝在裏海區艦隊的船隻上。
1922年7月1日,黛安娜號退役,船體運往德國,同年底在不萊梅進行拆解。1925年11月21日,從蘇聯海軍中正式除籍。
歷任艦長
- 1897年 - 1898年1月26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Е. Е. 沙龍(Е. Е. Шарон)
- 1898年1月26日 - 1899年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М. Г. 涅溫斯基(М. Г. Невинский)
- 1899年3月 - 1899年12月6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К. Б. 米赫耶夫(К. Б. Михеев)
- 1899年12月6日 - 1904年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В. К. 扎列斯基(В. К. Залесский)
- 1904年2月15日 - 1904年3月11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Н. М. 伊萬諾夫(Н. М. Иванов 2-й)
- 1904年3月11日 - 1906年1月23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А. А. 利文(А. А. Ливен)
- 1906年1月23日 - 1907年10月15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П. В. 科柳帕諾夫(П. В. Колюпанов)
- 1907年10月15日 - 1907年12月17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А. К. 吉爾斯(А. К. Гирс)
- 1907年12月17日 - 1909年8月10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И. В. 斯圖德尼茨基(И. В. Студницкий)
- 1909年8月10日 - 1911年9月9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Ф. А. 維亞特金(Ф. А. Вяткин)
- 1911年9月9日 - 1915年6月8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В. В. 謝利京(В. В. Шельтинг 1-й)
- 1915年6月29日 — 1915年12月6日 海軍二等校官(海軍中校) М. В. 伊萬諾夫(М. В. Иванов 7-й)
- 1915年12月6日 — 1917年3月19日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 М. В. 伊萬諾夫(М. В. Иванов 7-й)
- 1917年3月 - 1918年. — П. П. 費奧多西耶夫(П. П. Феодосьев)
- 1918年 - А. А. 奧斯特羅格拉茨基(А. А. Остроградский)
同級艦
注釋
- ^ 1.0 1.1 #查攸吟,日俄戰爭,pp. 187
(按,該書基本採用「黛安娜號」這個譯法,僅另有一處提到可以翻譯為「獵神號」。) - ^ 2.0 2.1 章騫,#無畏之海,p. 325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44
(按,日方官方戰史均按照俄語發音而翻譯為「ヂィヤーナ」。) - ^ Westwood, pp. 15-23
- ^ McLaughlin, p. 160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p. 141-144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49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50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53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54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87
- ^ Forczyk, pp. 41-43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2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3
- ^ 15.0 15.1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4
- ^ Watts, p. 21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16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17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218
(按,本書將俄國巡洋艦分隊司令翻譯為「雷岑斯泰因」。本文則參考新華社人名譯音表翻譯為「賴岑施泰因」。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芬蘭人名,而當時芬蘭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 ^ 20.0 20.1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17
- ^ 21.0 21.1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30
- ^ 22.0 22.1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31
(按,此段為日方官方戰史所引用的賴岑施泰因海軍少將的描述。賴岑施泰因在其敘述中一直認為他們面對的是一艘「淺間級」的裝甲巡洋艦,但實際上當天戰鬥中日軍第3戰隊陣容為防護巡洋艦笠置、高砂、千歲,以及臨時加強的裝甲巡洋艦八雲。根據《#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第295頁,真正的淺間號當天其實正在裏長山群島。另根據日方官方戰史,八雲號當天並未受到有來自俄國巡洋艦的命中。) - ^ 23.0 23.1 23.2 23.3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45
- ^ 陸樂,#蘇俄驅逐艦全史1898-1946,p. 039
- ^ 章騫,#無畏之海,p. 361
- ^ 章騫,#無畏之海,pp. 364-367
參考文獻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London: Osprey. 2009. ISBN 978-1-84603-330-8.
- Westwood, J. N. Russia Against Japan, 1904–1905: A New Look at the Russo-Japanese War.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ISBN 0-88706-191-5.
- McLaughlin, Stephe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5750-481-4.
- Watts, Anthony. The Imperial Russian Navy.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0. ISBN 978-0-85368-912-6.
- 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立國會図書館
- 軍令部 (編), 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 上巻, 內閣印刷局朝陽會, 1934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 查攸吟. 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7-10167-8.
- 陸樂. 苏俄驱逐舰全史 1898-1946.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4年7月. ISBN 978-7-5107-0729-2.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