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共產黨
澳大利亞共產黨 (1920—1944年,1951年—1991年) 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亞的共產黨 (1944年—1951年) Australian Communist Party | |
---|---|
簡稱 | CPA、ACP |
創始人 | 喬克·加登 湯姆·沃爾什 威廉·伊爾斯曼 阿德拉·潘克赫斯特 克里斯蒂安·喬利·史密斯 凱薩琳·蘇珊娜·普里查德 |
成立 | 1920年10月30日 |
註冊 | 1984年10月19日 |
合法化 | 1942年12月18日[1] |
解散 | 1991年3月 |
繼承者 | 新左翼黨 |
總部 | 新南威爾斯州雪梨馬克思之家 |
黨報 | 《澳大利亞共產黨人》(1920年—1921年) 《論壇報》(1939年—1991年) |
青年組織 | 尤里卡青年聯盟 |
準軍事組織 | 工人防衛隊(1929年—1935年) |
黨員 (1945年) | 22052[2] |
意識形態 | |
政治立場 | |
國際組織 | 共產國際(1921年—1943年) |
官方色彩 | 紅色 |
口號 |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
黨歌 | 《國際歌》 |
1940年代—1950年代實際使用的黨旗 | |
澳大利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
共產黨 |
---|
共產主義主題 有國會席位的共產主義政黨列表 左翼國際組織列表 |
澳大利亞共產黨(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簡稱澳共(CPA),1944年—1951年稱作澳大利亞的共產黨(Australian Communist Party),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1920年10月,澳大利亞左派和社會主義小組在雪梨召開會議;同年11月,建黨,威廉·伊爾斯曼當選為總書記。1930年代,曾組織多次罷工。1935年,提出反戰反法西斯口號。1944年,國家工黨併入澳共[3]。1951年,制訂黨綱《澳大利亞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主張和平實現社會主義。1964年,中蘇分裂之後,支持中國共産黨和毛澤東思想的黨員退黨並另組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1971年,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運動,當時的澳共中央對鎮壓持批判態度,因此堅持支持蘇共的親蘇派於1971年另組澳大利亞社會黨。冷戰後期,澳共在意識形態上趨向主張民主、反對蘇聯模式、和平演變資本主義的歐洲共產主義。該黨出版黨報《論壇報》和黨刊《澳大利亞左翼評論》。1991年,澳大利亞共產黨解散,其成員另組「新左翼黨」。新左翼黨原本打算成為一個能夠吸引更多成員的廣泛政黨,但這一目標未能實現;1992年,新左翼黨解散。1990年成立的SEARCH基金會繼承澳共的檔案和超過300萬美元的資產。
原來的澳大利亞共產黨解散後,197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社會黨於1996年更名為「澳大利亞共產黨」。
參見
參考文獻
- ^ Macintyre, Stuart. The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 From Heyday to Reckoning. Allen & Unwin. 1 February 2022: 103. ISBN 978-1-76087-518-3.
- ^ Macintyre, Stuart. The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 From Heyday to Reckoning. 1 February 2022: 79.
- ^ Macintyre, Stuart. The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 From Heyday to Reckoning. 1 February 2022: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