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水紫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水豐子
(清水紫琴)
出生(1868-01-11)1868年1月11日
岡山縣備前市境內
逝世1933年7月31日(1933歲—07—31)(65歲)
東京府
國籍 日本
別名古在紫琴
職業小說家記者女權運動家
活躍時期1887年─1901年
配偶岡崎晴正(第一任丈夫)
古在由直日語古在由直(第二任丈夫)

清水紫琴(日語:清水 紫琴しみず しきん Shimizu Shikin,1868年1月11日—1933年7月31日),本名清水豐子(日語:清水 豊子しみず とよこ Shimizu Toyoko),是活躍於日本明治時代小說家女權運動家,亦為日本最早的女性職業記者之一。岡山出身、京都長大的她在求學階段結束後,於1880年代開始投入社運,接著又到東京以雜誌社記者和編輯的身分撰文倡議女權、揭櫫各種關於不平等現象的社會議題,除了「紫琴」之外,其作家生涯中尚以數個不同的筆名發表過文章。清水後來於1900年代從文壇引退,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

生平

清水豐子於1868年1月11月誕生在日本西部的岡山(今屬岡山縣備前市境內)[1],其父清水貞幹[2]是京都府官僚,因此她童年的大部份時間也在該城渡過[1]。1881年,清水自京都府立女學校暨女紅場(後改名京都府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畢業[3][2]——這在當時相信女子不值得接受小學以上教育的社會下,被認為是相對高的學歷[4]。儘管如此,清水仍無法繼續就學,而改赴她父親的圖書館,閱讀裡面的西方文學經典和日本知識份子的著作。1885年時[5],她嫁給了在京都參與自由民權運動的律師岡崎晴正[6],雖然這段婚姻僅維持兩年,即因岡崎在外納妾而以離婚告終[7][8],不過清水正是透過他而結識了福田英子植木枝盛等社運人士[9]。此後,她開始到全國各地發表社會議題演講[6],並在1888年與一群活動家發起請願,要求對一些促成女性通姦立罪化的刑則和其他因素進行改革[10],並發言反對一夫多妻制及其對女性造成的影響[11]。她還在同年替植木的著作《東洋之婦女》(1889年出版)寫序,成為該文的數位女性撰序者之一[12]

23歲時,清水搬到首都東京,任職於巖本善治英語Iwamoto Yoshiharu的《女學雜誌日語女学雑誌》。她為了反對在其入社幾個月前通過的「集會及政社法」禁止女性參加政治集會,而撰寫《泣て愛する姉妹に告ぐ》(泣告親愛的姊妹)一文加以批判[13],而其1890年文章《当今女学生の覚悟如何》(當今女學生的覺悟如何?)也一樣旨在擁護女性參與權[9]。6個月內,清水即昇任為女學雜誌的主編[14],也在明治女學校日語明治女学校兼任作文教師[15]。約在此時期中,她與其好友景山英子的丈夫——大井憲太郎展開戀情[16],並懷了他的骨肉,而請假返鄉,回京都照顧重病的父親,還將兒子生了下來。大井想要迫使清水嫁給他,卻因為搞混地址而將給她的信誤寄到景山手中,使後者知悉了這場婚外情[17],兩位女子間的裂痕從未復癒。1892年,清水因為罹病而住進醫院[18],兒子也因此被送去跟其他家人一起生活[19]

當清水在同年內回到雜誌社工作後,她哥哥將之介紹給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日語帝国大学農科大学的助理教授古在由直日語古在由直,兩人遂開始書信往來[20]。縱使當代對離婚女子和單親媽媽有所貶視[21],而清水也對自己的過去坦承不諱[22],她與古在依然修成正果、於該年內結婚,翌年便有了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古在於1895年前往德國留學,清水則再度搬回京都與婆婆同住,並以通訊記者的身分寫作[20],使用的數個筆名包括「つゆ子」(露子)、「とよ」(豐)和「文子」等,1896年後則以「紫琴」為主要筆名[23]。隨著撰文體裁的不同,她的筆名也會跟著變換,例如「露子」一名主要用於虛構類作品[24]。1900年,古在學成歸國,而清水也在1901年發表末篇作品《夏子の物思ひ》(夏子的左思右想)[25],回到東京與丈夫重聚,從此自寫作界告退[26]。儘管外界懷疑這是因為古在由直逼她絕筆所致,但此結論卻與她的本性相互矛盾。隱退後的清水育有6個孩子,上又照顧著老父和兄長,並替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校長的丈夫維持家庭。她最後於1933年辭世[27],生前的作品在1983年由其次子、時任名古屋大學教授的古在由重日語古在由重集冊成書,名為《紫琴全集》[28]

清水是日本第一位女性職業記者[29][30],惟因群眾行動主義遭禁而被迫轉向寫作。她曾一度試用過「言文一致」的風格筆耕[29],使行文更加口語化和去記敘化,近似於模仿演講[31],但此後則選定以「戲作」(通俗小說)為文風、以社會議題為中心。她的作品關乎平等權[29],評斷此主題的面向包括女性教育、婚姻[20]、離婚、男女不一的雙重標準[32]部落民所受的歧視[20]。此外,她也竭力在作品中鼓勵女性追求解放、鼓起勇氣表達自我[27]

作品選集

  • 当今女学生の覚悟如何》(當今女學生的覺悟如何),1890年[9]
  • 女文学者何ぞ出ることの遅きや》(女文學家為何如此晚出現),1890年[27]
  • なぜに女子は政談集会に参聴することを許されざるか》(為何女子不獲准參加政談集會),1891年[9]
  • こわれ指環》(破碎的戒指),1891年[29]
  • 一青年異様の述懐》(一位青年的異樣述懷),1892年[22]
  • 泣て愛する姉妹に告ぐ》(泣告親愛的姊妹),1890年[32]
  • 花園随筆》(花園隨筆),1895年-1899年[33]
  • 当世二人娘》(當代二人娘),1897年[34]
  • 心の鬼》(心之鬼),1897年[35]
  • したゆく水》(往下流的水),1898年[35]
  • 移民学園》(移民學園),1899年[9]
  • 夏子の物思ひ》(夏子的左思右想),1901年[26]

注釋

  1. ^ 1.0 1.1 Copeland 2000,第162頁.
  2. ^ 2.0 2.1 Jennison 2005,第221頁.
  3. ^ 村田容常 2015,第2頁.
  4. ^ Winston 2007,第450頁.
  5. ^ Copeland 2000,第163頁.
  6. ^ 6.0 6.1 Okuda & Okano 1998,第105頁.
  7. ^ Winston 2007,第448頁.
  8. ^ Winston 2007,第449–450頁.
  9. ^ 9.0 9.1 9.2 9.3 9.4 Jennison 2005,第222頁.
  10. ^ Tanaka 2000,第40頁.
  11. ^ Tanaka 2000,第43頁.
  12. ^ Winston 2007,第449頁.
  13. ^ 江種満子 2004,第71頁.
  14. ^ Tanaka 2000,第41頁.
  15. ^ Okuda & Okano 1998,第108頁.
  16. ^ Horimoto 1999,第32頁.
  17. ^ Copeland 2000,第184頁.
  18. ^ Copeland 2000,第167頁.
  19. ^ Okuda & Okano 1998,第109頁.
  20. ^ 20.0 20.1 20.2 20.3 Jennison 2005,第225頁.
  21. ^ Okuda & Okano 1998,第106, 109頁.
  22. ^ 22.0 22.1 Copeland 2000,第185頁.
  23. ^ Jennison 2005,第263頁.
  24. ^ Copeland 2000,第260頁.
  25. ^ 江種満子 2004,第75頁.
  26. ^ 26.0 26.1 Jennison 2005,第226頁.
  27. ^ 27.0 27.1 27.2 Tanaka 2000,第48頁.
  28. ^ 古在紫琴 & 古在由重 1983.
  29. ^ 29.0 29.1 29.2 29.3 Copeland 2000,第159頁.
  30. ^ Wellhäußer 2007,第132頁.
  31. ^ George 2006,第42–44頁.
  32. ^ 32.0 32.1 Okuda & Okano 1998,第106頁.
  33. ^ Copeland 2000,第190頁.
  34. ^ Winston 2007,第447頁.
  35. ^ 35.0 35.1 Copeland 2000,第161頁.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