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皇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皇紀
海皇紀
假名 かいおうき
羅馬字 Kaiouki
類型 奇幻作品少年漫畫
漫畫
作者 川原正敏
出版社 日本 講談社
臺灣地區 東立出版社
連載雜誌 月刊少年Magazine
叢書 KC月刊雜誌
連載期間 1998年3月號—2010年8月號
冊數 全45冊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海皇紀》是川原正敏的日本漫畫作品,描寫文明崩潰後世界。於《月刊少年Magazine》(講談社)1998年3月號至2010年8月號期間進行連載,因為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修羅之門》的外傳:《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的連載,這部漫畫被迫中止連載。本作合計發售量超過1000萬冊(2007年3月)。單行本全45卷。

劇情簡介

索爾召回了自己的副官,並且解除了近衛隊長的職務、囚禁了自己的哥哥,統治著海都。另一邊,風離被任命為大海帥,前往布伊的首都基港,跟渥爾韓的國王卡薩爾·夏龍重逢。野心勃勃的卡薩爾吞併了很多國家,不斷擴大自己的版圖,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加爾哈珊,亞路·雷歐尼斯·古爾拉在那裡擔任軍師。他的目標是天才軍師亞路,他率領軍隊向加爾哈珊的首都進發。加爾哈珊要怎麼抵擋渥爾韓的大軍呢?

登場人物

《海皇紀》人物武力排名:

第一:森守:機器人,算是本作中唯一超過現代科技的存在,身上甚至可能搭載了微縮核反應爐之類的東西,幾乎永動、能發射大破與機槍子彈。

第二:拓班·沙諾:大陸第一兵法師,論劍技超越主角,在作品中是很獨特的存在。

第三:風·剛馬·備前:主角,多智近妖,配備武士刀,感覺比起劍更擅長體術

第四:庫薩拉·雷:暗夜魔人的老大,本作BOSS,空手作戰。

第五:第亞布拉斯:能讓拓班·沙諾認真起來的對手,雖然在作品裡第一次和風交手,第二次和拓班交手都落敗了,但每次都把對手逼幾乎極限發揮。

第六:齊爾思·惟達:主角團搞笑角色。暗夜魔人的下人,繼承了魔人的衣缽和技術,在王殿一戰中雙殺兩個暗夜魔人。

第七:瑪麗·西優·備前:主角母親,一脈相承的武功套路。只跟庫薩拉·雷打過一場。

第八:暗夜魔人眾:詭譎的戰法、非人速度和神秘的科技裝備,魔人眾的硬實力遠超一般高手。

第九:鷹達:吉科最強。

第十:基魯哥曼·疾芬:海都的打架王、海洋一族第一力士。

世界觀

"畫面看起來是中世紀,事實上卻是遙遠的未來"

《海皇紀》中的世界曾經毀滅,人們用全新的技術回到從前。這個世界有著很多國家,他們互相爭奪資源,「魔道之業」的勢力快速擴張。這個時代沒有石炭、石油,當時的交通工具是馬和帆船。海的一族支配著海洋。

第一張序幕,可以看出來大陸的群雄割據、武器以刀劍為主,科技進程在12~15世紀左右。而後進入冒險環節,風.剛馬倍前帶著金髮公主以及沙諾拓班尋找"塔塔庫"(其實就是科學)的路上,可以隱約看出舊世代的科技在這個世界被視為做魔導道具,機器人、科學術語在遺蹟中出現。冒險環接中風一行人碰見"魔人眾",而"魔人眾"使用的道具即是夜視儀、衛星通話等道具。接著在海戰的陸上,風.剛馬倍前遭遇克羅西亞國新式軍艦"加農炮"的襲擊。

看到前中段時,會以為這是末日重生+科幻漫畫,但是中期之後主線回歸到海戰、政治、戰爭,科幻的元素僅在結尾再次出現......可以說是用科幻做點綴的大河風武俠戰史。

出版書籍

卷數 日本 講談社
發售日期 ISBN
1 1998年8月10日 ISBN 978-4-06-333637-5
2 1998年11月14日 ISBN 978-4-06-333655-9
3 1999年2月15日 ISBN 978-4-06-333667-2
4 1999年5月14日 ISBN 978-4-06-333678-8
5 1999年8月10日 ISBN 978-4-06-333690-0
6 1999年11月15日 ISBN 978-4-06-333703-7
7 2000年2月15日 ISBN 978-4-06-333713-6
8 2000年5月15日 ISBN 978-4-06-333724-2
9 2000年8月7日 ISBN 978-4-06-333733-4
10 2000年11月14日 ISBN 978-4-06-333745-7
11 2001年1月15日 ISBN 978-4-06-333755-6
12 2001年5月15日 ISBN 978-4-06-333769-3
13 2001年9月13日 ISBN 978-4-06-333781-5
14 2002年3月13日 ISBN 978-4-06-333811-9
15 2002年9月13日 ISBN 978-4-06-333842-3
16 2002年12月14日 ISBN 978-4-06-333854-6
17 2003年4月15日 ISBN 978-4-06-333874-4
18 2003年7月16日 ISBN 978-4-06-333888-1
19 2003年10月16日 ISBN 978-4-06-333903-1
20 2004年3月20日 ISBN 978-4-06-333926-0
21 2004年6月16日 ISBN 978-4-06-333937-6
22 2004年9月16日 ISBN 978-4-06-370951-3
23 2004年12月16日 ISBN 978-4-06-370963-6
24 2005年3月16日 ISBN 978-4-06-370978-0
25 2005年6月16日 ISBN 978-4-06-370991-9
26 2005年9月15日 ISBN 978-4-06-371008-3
27 2006年3月16日 ISBN 978-4-06-371033-5
28 2006年6月16日 ISBN 978-4-06-371047-2
29 2006年9月15日 ISBN 978-4-06-371058-8
30 2006年12月15日 ISBN 978-4-06-371070-0
31 2007年3月16日 ISBN 978-4-06-371083-0
32 2007年6月15日 ISBN 978-4-06-362081-8(EXTRA EDITION)
ISBN 978-4-06-371092-2
33 2007年9月14日 ISBN 978-4-06-371108-0
34 2007年12月17日 ISBN 978-4-06-371119-6
35 2008年3月17日 ISBN 978-4-06-371132-5
36 2008年6月17日 ISBN 978-4-06-371148-6
37 2008年9月17日 ISBN 978-4-06-371161-5
38 2008年12月17日 ISBN 978-4-06-371175-2
39 2009年3月17日 ISBN 978-4-06-371187-5
40 2009年6月17日 ISBN 978-4-06-371195-0
41 2009年9月17日 ISBN 978-4-06-371205-6
42 2009年12月17日 ISBN 978-4-06-371223-0
43 2010年3月17日 ISBN 978-4-06-371233-9
44 2010年6月17日 ISBN 978-4-06-371244-5
45 2010年9月17日 ISBN 978-4-06-371254-4
導讀手冊

參見

腳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