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洛潼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洛潼鐵路清朝末年開工建設的一條連接豫陝兩省的鐵路線,全長237.2公里。[1]於1910年開工建設東段,因時局動盪和資金等問題,鐵路被迫分段建設,最終於1932年1月全線通車。鐵路東從洛陽起,經新安澠池陝州潼關。鐵路在洛陽連接汴洛鐵路,向東可抵鄭州開封,並在鄭州連接京漢鐵路

歷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郵傳部尚書、海州人沈雲霈提出將汴洛鐵路向東西兩端擴展,開築一條東起徐州進而延伸到海州,西至潼關(即洛潼線)的東西向長線鐵路,這一建議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修築洛潼鐵路,由民眾集股籌建。王安瀾等40餘人成立「河南鐵路公所」(後改為洛潼鐵路公司),聯合河南富商合力集股。

1913年1月1日,洛潼鐵路商辦公司取消,汴洛鐵路併入籌建中的隴海乾線,歸交通部隴海鐵路督辦總公所管轄。8月23日,河南商辦洛潼公司收歸國有,洛潼鐵路修建併入隴海乾線。同年,比利時公司發售了第一期鐵路債票,洛潼線工程由洛陽向西開工,但不久一戰爆發,比利時捲入戰爭,第二期債票因而未能及時發行。為保障工程進展,北洋政府交通部發行了500萬銀元的短期國債,以備工程之用。1915年9月,洛陽至觀音堂的30公里的線路竣工,並於1916年1月正式通車。此後由於建設資金不足,修建工程停頓長達4年之久。

洛潼線西段觀音堂至靈寶段在1920年開工,曾因資金不濟於1924年5月修至陝州後中斷。觀音堂至陝州段只有48.8公里,但是地形複雜,工程量較大。為了解決資金問題,1924年7月,北洋政府派隴海鐵路督辦趙德三又與比利時公司簽訂了《隴海鐵路發行第三批債票續訂附件》,比方發行1000萬元銀元債票短期債票,用以修建陝州至西安段鐵路。於是陝州至靈寶段在1925年重新動工,1927年11月竣工。[2]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把洛潼鐵路向西延長,利用庚子賠款由靈寶向潼關方向擴展。鐵路西延段於1931年12月竣工,1932年1月正式通車。[1]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