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
洋流亦稱海流,是具有相對穩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
分類
- 按成因分類
- 風海流(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
- 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
- 傾斜流:海面因風、氣壓、降水或河水流入等原因而傾斜,其所引起的海流。
- 補償流(湧升流和下降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1]
- 按冷暖性質分類
- 按地理位置分類
洋流受到的力
大洋環流系統
表層環流系統
表層環流總體規律
- 以中低緯海區的副熱帶高壓區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存在於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與南大西洋。
- 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存在於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
- 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西風漂流。
- 在南極大陸周圍受極地東風帶影響形成的繞極環流。
- 北印度洋形成的季風環流。
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信風帶作用下的信風漂流(南、北赤道暖流)向西流動,遇大陸後,一部分海水因信風切應力南北向速度分量不均和補償作用而折回,便形成了自西向東的赤道逆流和赤道潛流;另一部分信風漂流向高緯的南北分流,在北太平洋形成黑潮、在南太平洋形成東澳大利亞洋流、在南大西洋形成巴西洋流、在北大西洋形成北大西洋灣流、在南印度洋形成莫三比克洋流。[2]
西風帶作用下的西風漂流向東流動,遇大陸後,向兩側的高緯低緯分流,形成補償流,向低緯流的洋流有: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洋流、南太平洋的秘魯洋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洋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洋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亞洋流。[2]
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後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後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氣旋型大洋環流
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後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
該環流在北太平洋上有: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洋流、千島寒流;在北大西洋上有:北大西洋暖流、挪威暖流、東格陵蘭寒流。[2]
北印度洋季風漂流
北印度洋受南亞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形成東北季風漂流,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形成西南季風漂流。
南極繞極環流
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2],因本海區自然特徵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深層環流系統
水團
洋流的各種影響
對氣候的影響
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溼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溼度。
對氣溫的影響
- 洋流使低緯度的熱量向高緯度的熱量傳輸,特別是暖流的貢獻。
- 洋流對同緯度大陸兩岸氣溫的影響:暖流經過的大陸沿海氣溫高,寒流經過的大陸沿海氣溫低。
- 暖流上空有熱量和水氣向上輸送,使得層結不穩定、空氣濕度增大而易產生降水。而寒流產生逆溫,層結穩定,水氣不易向上輸送,蒸發又弱,下層相對濕度有時雖然很大,但只能成霧,不能成雨。
- 寒流表面多平流霧,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 海陸風霧:陸風在白天流到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霧;
- 海霧:在寒暖流交匯處,風自暖流表面吹至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霧。
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北海道漁場:位於日本北海道島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
- 北海漁場:位於歐洲北海,北大西洋暖流與極地東風帶帶來的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
- 秘魯漁場:海岸盛行東南信風,為離岸風,導致上升補償流(亦稱涌流)。
- 紐芬蘭漁場:加拿大紐芬蘭島附近,墨西哥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對海洋污染的作用
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2]
洋流重要性
- 將多個不同洋域的熱能傳送至不同洋區(熱能上的平衡);
- 將多個不同洋域的養分送往不同的洋區;
- 將多個不同洋域含氧量不同的海水因洋流分佈往不同洋區。
因此洋流在地球的生物圈和物理環境上起了重要而積極的平衡和帶動作用,對大部分生物(包括陸地上)有存活上的積極幫助。
主要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