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
沸石是一種含有水架狀結構的鋁矽酸鹽礦物群,最早發現於1756年。瑞典礦物學家克朗斯提(Cronstedt)發現有一類天然鋁矽酸鹽礦石在灼燒時會產生沸騰現象,因此命名為沸石(瑞典文:zeolit),其名稱來自希臘文「ζέω (zéō)」(意思為沸騰的)和「λίθος (líthos)」(意思為石頭)。此後人們對沸石的研究不斷深入。[1]
沸石族礦物主要由矽、鋁、氧組成,其化學通式為Mn+
1/n(AlO
2)−
(SiO
2)
x・yH
2O,這裡的Mn+
1/n 為金屬離子或氫離子,這些陽離子可以跟電解質溶液中的其他陽離子交換。[2]
晶體結構中有許多空腔(籠)和連接空腔的通道,水分子位於其中,可由通道運輸。晶體和集合體形態及解理隨著晶體結構的不同而異,一般呈淺色,玻璃光澤,硬度3-3.5,比重2.0-2.4。
沸石族礦物由低溫熱液作用形成,見於噴出岩,特別是玄武岩的孔隙中,也見於沉積岩、變質岩及熱液礦床和某些近代溫泉沉積中。
1932年,McBain提出了「分子篩」(Molecular sieve)的概念。表示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篩分物質的多孔材料。沸石用作分子篩,可以吸取或過濾其他物質的分子。雖然沸石只是分子篩的一種,但是沸石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因此「沸石」和「分子篩」這兩個詞經常被混用。
除了天然產品外,也可由人工合成,人造沸石是:磺酸化聚苯乙烯,天然沸石:鋁矽酸鈉。
用途
A型沸石
A型沸石,代號LTA,是應用最廣的人造矽酸鹽沸石。典型品種組成為|Na12(H2O)27/8|[Al12Si12O48],|Na64(H2O)326.71|[Si96Al96O384]或|Na91.7|[Si96Al96O384]。孔穴十分巨大。該型始於立方晶系,具立方面心晶胞,晶胞參數 = 24.6Å左右。A型沸石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良好性能,乾燥性能很高,易再生,可反覆使用。5A型可以高效分立正丁烷和異丁烷,3A型可乾燥乙烯、丙烯等氣體。[3]
磷酸鋁沸石
磷酸鋁沸石,代號AFI,又稱介孔磷酸鋁(meso-porous aluminum phosphates)。典型組成是AlPO4。屬於六方晶系, = 13.827Å, = 8.580Å。磷酸鋁沸石具有優良的反應活性,可以製備單層碳納米管;亦可用作催化劑,將乙烷氧化為乙二酸。[4]
參見
參考文獻
- ^ Cronstedt AF. Natural zeolite and minerals. Svenska Vetenskaps Akademiens Handlingar Stockholm. 1756, 17: 120.
- ^ Nayak, Yogeesha N.; Nayak, Swarnagowri; Nadaf, Y. F.; Shetty, Nitinkumar S.; Gaonkar, Santosh L. Zeolite Catalyzed Friedel-Crafts Reactions: A Review. 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2020, 17 (7): 491–506 [2023-04-24]. S2CID 201222323. doi:10.2174/157017861666619080710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英語).
- ^ 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 938頁. ISBN 978-7-04-011583-3.
- ^ 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 939頁. ISBN 978-7-04-011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