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第二中學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需要完全重寫。 (2019年7月3日) |
瀋陽市第二中學 | |
---|---|
地址 | 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五愛街6號 |
其它名稱 | ShenYang No.2 High School |
類型 | 高中 |
創辦日期 | 1949年3月 |
創始人 | 張學良 |
校長 | 劉亞軍 |
教師人數 | 近200人 |
職員人數 | 345 |
年級 | 高一至高三 |
學生人數 | 2600餘 |
校園面積 | 6萬平方米 |
校訓 | 大氣成就大器 |
瀋陽市第二中學是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的一所高級中學,簡稱瀋陽二中或二中,創建於1949年3月。瀋陽市第二中學是遼寧省重點高中、遼寧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之一,行政上直屬於瀋陽市教育局。[1]
簡史
1949年
- 3月8日,瀋陽市立第二中學建校開學。學生來自原瀋陽市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學、私立坤光女子中學和遼寧省立瀋陽第四中學等五所中學的高中部,校址為原省立第四中學即張學良所創同澤男子學校舊址。
- 7月,首屆高中畢業生舉行畢業典禮,合影留念。
1950年
- 10月
- 瀋陽四中高中部部分師生轉來二中。
- 向蘇聯學習。學校派王風超、李士奇等各學科教師8名到旅大市蘇聯中學學習教學經驗和五級分制。
-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全校學生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寫出申請書、決心書,隨時準備聽從祖國召喚。到1951年2月,全校有400餘名學生光榮獲准參軍參干,有的直接赴朝作戰。田澤長任副校長,蘇辛離任。崔鴻程任教導主任。
- 12月
- 田澤長率領高二年級全體師生奉命疏散到瀋陽西郊沙嶺區大潘台和彰驛站各村堅持教學工作。
1951年
- 4月26日
- 鎮反。公安機關在二中逮捕了8名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經審判,1名死刑,7名長刑。
- 9月
- 實施新型正規化教學計劃。全面採用蘇聯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課本,全校教師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實行五級分制。
1952年
- 5月
- 粟玉校長升任瀋陽市文教局副局長,全校教職員合影歡送。田澤長任校長,崔鴻程任副校長,姜公孚任教導主任。
- 12月
- 瀋陽二中新校址即現校址的教學樓落成。教學樓主體四層,兩翼三層,是較高標準的歐式學校建築。這樣的教學樓在東北地區共建六座。主體女兒牆正面雕飾和平鴿橄欖枝校徽圖案,兩側雕五星火炬各一組。
1954年
- 4月
- 中央教育部副部長董純才視察組來二中視察。上級黨委派張掛芳任二中黨支部專職副書記。
1956年
- 3月
- 周復出任瀋陽二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田澤長調任瀋陽師範學院教務長。
- 10月
- 綜合實習廠廠房落成。3月,遼寧省教育廳組成代表團赴旅大市蘇聯中學學習綜合技術教育經驗,之後由瀋陽市教育局投資建設。
1958年
- 4月
- 全校掀起大辦工廠的高潮,教學秩序被嚴重打亂。
- 7月
- 周復校長在中共瀋河區委會議上受到批判,年末被停止工作。
1959年
- 7月
- 因「右傾錯誤」,原校長周復被開除黨籍、撤職、降薪、下放勞動。
1960年
- 4月
- 學校在東陵區黃泥坎大隊建立了農場,作為學農基地。一部分教師輪流參加農場勞動,學生分批去農場學農勞動。
1961年
- 4月
- 全校教師進行「教育方針大辯論」。一種觀點是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一種觀點是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體力勞動者」。
- 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學校受到極大的破壞,運轉基本處於停頓階段(期間曾短時間恢復運轉)
- 1978年 恢復招生、恢復為省重點中學
- 1979年 瀋陽二中、長春實驗中學,哈爾濱一中等3所學校結為三市協作校
- 1982年 瀋陽二中與日本北海道札幌的清田高等學校結為友好學校
- 1988年 國家授予瀋陽二中「德育先進學校」稱號
- 1993年 學校被評為省二級檔案單位、全國體育先進單位
- 1996年 時任校長張佩綸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瀋陽二中被評為省模範學校
- 重新設計學校看台,建設1000餘平方米的標準田徑場地體育場,竣工後投入使用
- 1999年 舉行了建校50周年校慶慶典,大型雕塑《勃》落成於校園中心廣場
- 2005年 圖書館和鍋爐房被拆除,原址建設了13000餘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於八月份竣工並投入使用
歷任校長
- 栗 玉 1949年~1952年
- 田澤長 1952年~1956年
- 周 復 1956年~1959年
- 甘思源 1959年~1960年
- 宮潔如 1960年~1966年
- 馬子云 1980年~1983年
- 白景林 1983年~1984年
- 張佩綸 1984年~2003年
- 劉 輝 2003年~2016年
- 關鳳艷 2016年~2023年
- 劉亞軍 2023年至今
參考
- ^ 瀋陽市教育局編. 沈阳教育年鉴 2011. 瀋陽:瀋陽出版社. 2012.03: 306. ISBN 978-7-5441-4841-2.